读书摘抄

今天开始阅读李希贵的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虽然读的不多,但是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这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薄薄的连环画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我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农村少年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潜在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连环画,是我人生中真正学习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当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这是作者成人后再读《木偶奇遇记》时引发的思考。今天和家长聊起读书,现在我们再读原版的《三国演义》,因为是文言文,有好多地方可能读不懂,我就让学生跳着读,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他们也能了解个大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文学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时而忧郁,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昂扬……这种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铸成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的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乃将幸福的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泳,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阅读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量大的孩子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们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身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益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润物无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