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5_我的童年

           说起童年,每个人的嘴角都会自然上扬,那是多么的欢腾雀跃,多姿多彩,倍受欢迎的几年时光,不得而知……身为80后的正处当年的我们,身居一线城市,正被各种购房购车限购政策以及孩子入学的限制措施逼的无处藏身的当下,有人也有有机会让我们回忆童年,这可真是一件快乐翻腾的的事情。就像某天回复人家问我为什么每天都正能量爆棚的朋友那句话说的:人生已经很残酷了,再不能按自己的的意愿深情的活一辈子,那还活啥大劲啊……

           言归正传,我出生在一个江南水乡的小山村,门前门后都是大山小山,中间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大家可能要失望了,我并没有什么绚烂的的童年往事。可即使平淡如水,一点也不妨碍它存在着,影响着我日后的青春岁月。说起童年时光,我知道的关于别人的故事细节比自己的多得多,如果说6岁前算童年,我好像是没有记忆的。

          那个80年代的小山村里,交通和通讯都相对闭塞,那会我家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视,记得我家第一个电视是我上大学时才买的壁挂小电视。于是来了北京十年后,我才发现自己竟然不曾主动开过电视,也就省去了各种追剧追星的瘾,多了很多读书写字的时光。也算是对学前教育的弥补吧,因为村里还没开始办幼儿园,我也没有读幼儿园的经历,8岁才开始一年级启蒙教育,读书识字。但小山村有小山村的快乐宁静,炊烟袅袅的早晨,早饭过后自己步行去上学,太阳下山前跟同村的小伙伴结伴回家。暮色朦胧的傍晚,挨家挨户都会传出来呼叫自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妈妈声,而每当这时一群熊孩子正在田野里纠缠在一起玩耍打闹的正欢呢。也在那年,小县城那迎来了历年最严厉的计划生育严查严整,小妹妹就在那年,历经周折,几次被做思想工作还被抓到计生办后逃生出来的。

        这段经历对爸妈来说,太惊心动魂了,而我作为家族的长孙女,记事太晚了点,更像一个旁观者,当时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忆,所有这些都是妹妹安全出生后听说的。

       小学五年,我们玩的最多的是用扔石子升级,跳房子,以及去山坡上放牛。除此外就是每个周末和寒暑假帮爸妈干农活。比如地里除草,田间「文田」「扶黄豆」,小溪旁摘野菜给猪做饲料,尽管有点小辛苦,最盼望的还是寒暑假。寒假里可以迎新年,在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山村,平常很难能吃上一顿大餐,而过年时即使家里再拮据,也会给孩子买新衣,再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暑假是各种瓜果蔬菜的收割期,最简单的快乐就是可以吃上自己亲手摘种的蔬菜。比如蒸红薯,榨茄子,南瓜,冬瓜,苦瓜,黄瓜在暑假可以尽情的吃,吃不完再晒成干。工作来到北京后,也参加过无数次所谓的农家乐,不过再也没有吃出儿时的那种味道。

         这就是我的童年,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都不曾经历被送去各种培训班的苦逼日子,全是散养式,学习上的和日常所有事情几乎都自己做主。没电视没动画片,没有电话也没有电影,没有丰富的精神熏陶,甚至是有些匮乏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从没觉得苦。相反那是这辈子真正无忧无虑也无畏无惧的童年。不曾经历00后这群孩子们的跟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只是在身边做好她们的本职,给我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当然更不曾想到我会有朝一日来到这个外小学课本上知道的首都城市,并且扎根留下。

         人生已过三十三载,有幸第一次写童年时光,因为记事晚,一直觉得没有什么事情还记在脑海,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多可追忆的。这才是几分之几的快乐啊,当然要留待下次分享。

附图:马上清明假期,家乡最受在外游子推崇的清明果子,妈妈做好了从武汉捎来北京,重温儿时的味道,一口气吃了还剩下最后一个,妈妈的味道忘不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