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儿,一直都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生活,在一个几千人的工厂生活区生活,学习。
那会儿,到大点的地方见世面叫进城,还好母亲的父母在城里,每个星期都有机会去一次。只是机会有限,每次去的路线也很固定,就算是吃完午饭出来逛街的地方也很固定,其他地方都没怎么去过。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父母终于同意我在外面过夜,我和同学就进城找同学的同学,也就是高中转学出去上学的那个人玩。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电脑还不能上网,玩电脑的地方也不叫网吧,电脑操作系统也不是Windows,而是DOS。电脑游戏少得可怜,去了一家可以玩电脑的地方,那里最好的电脑也就是486,奔腾很少见过。
而我第一次玩的游戏就是《沙丘魔堡》、《仙剑奇侠传》。
家里没有电脑,在心里,电脑就是学校的教学用具,好像是长江二型,倒是有一台486,有且仅有一台,摆在老师的电脑房里,从来不给学生碰。
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再加上可以玩游戏,自然被吸引。我第一次坐在电脑面前一整天,一直到自己身上的钱花光了才出来,已经是凌晨四点半了。
再后来上了大学,好像脱缰的野马,逃课去玩,刚可以上网,却是电话线,速度极慢,只钟情于单机游戏。
也不知道逃了多少节课,班上的同学对我都不怎么有印象,总之有几次,同宿舍的同学都说,我再不回去,他们就要报警了!
到了毕业,步入社会,开始几年也是疯狂地喜欢去网吧。慢慢地,玩游戏的兴趣淡了,最后连网吧都不进了。
能够坚持十多年的兴趣,现在想来也不容易,仅仅因为上了年纪,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熬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肝”那无数个日日夜夜。
也许是到了一定年纪,加上所处环境的改变,不知不觉没了氛围,没了同好,身边有了新的家人,没了精力,也就没有了兴趣。
也有可能是一步一步地明白,玩游戏就年龄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小,同时对其认识也越来越高,明白了为什么一个通宵以后,从网吧出来以后,精疲力尽,所有的兴奋从穿过网吧门开始就消耗殆尽,转而替代的是,好多事都没有做,好多作业也没有做,那么长时间的长度完全被一片空白替代,接下来的好几个小时也是如此,不禁感到无尽空虚。
这种空虚的感觉越积越多,到后来,已经没有了给有价值的东西的位置,不自觉地,不可逆转地抛弃了那些“安慰剂”。
虽然现在,手机的作用和那会儿的电脑游戏作用差不多,发现整个轮回过程比以前可快了不少。不会“肝”整晚,不会不离手,同样也不会无尽空虚(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的,时间比较短)。
戒手机,相信比戒电脑游戏容易太多了,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般的大道理,也没有专业的知识,只是我那么多年来的经验所得。
空虚了,也许会看手机,也同样会戒掉手机,两个都是“果”,却是不一样的“果”:
一个是空虚了,看手机,聊以慰藉心灵;
一个是看手机看到空虚了,在拿开手机的那一刻发现,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段时间什么都是空白,包括记忆,任何东西都进不了脑袋,什么东西都没有出现在思想中,于是就放下了手机。
现实中,过程没有写的那么容易且诗意,大抵还会重复、重复、再重复。一边和同事朋友抱怨刷抖音一晚上,一边暗下决心要戒,可还是在重复,有意无意地重复。
在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有太多事围绕着你,即便是做饭、洗碗、遛狗天天都在做的也一样。可以拿出手机来刷的时间虽不至于越来越少,却也无形中阻止了去掏手机的动作。
学点什么抱怨时间不多的人不一定都是玩手机造成的,很有可能是连玩手机的时间都被占据的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