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我们的身体状态为思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无法察觉到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想法和感受。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情绪和心境,便会自然地把情绪当成自己的敌人。我们常常把烦恼当做某种威胁来对待,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大脑的回避环路便启动了。它不仅会使我们减少积极的行为,比如好奇心、专注度以及善意,而且大脑还会逃避它自己,通过压抑、麻木或者各种置若罔闻的手段来逃避烦恼。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不仅仅隔绝了负性的或者不愉快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同时也丧失了感受一切刺激的可能性,不论是正性还是负性的刺激。我们阻碍了自己更好地处理烦恼的能力,并且在内心强化了一种意识,那就是我们失去了和一切生活经验的联系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回避情绪、思维、感受和身体感觉的行为被称做经验性回避。它会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真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大部分的情绪障碍的病因都来自于对情绪的不健康的压抑和回避,亦即经验性回避的结果。如果我们试图封锁那些对情绪经验非常重要的身体感觉、想法和心情的话,那么我们头脑中的引擎也很可能会抛锚。
人类的情绪有很多不同的维度,但是其基本功能是在头脑中的量表中把经验简单登记为“正性”、“中性”或者“负性”。这种功能就像是一支内部的气压计。我们需要通过每时每刻情绪感受的把握来读出内部气压计的示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举止得以更加稳重,心智得以更加平和,即使面对非常困难的情境也能够表现良好。
如果我们能将觉察真正导入到特定的时刻和场景的反应锁链,那么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打破那些基本的“直觉性情绪”以及紧随其后的自动化、无意识反应,尤其是我们成为厌恶的反应。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经验的内部监视器,它记录下每个事物的性质——愉快的、不愉快的或者中性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早期的报警系统。当我们学会读出它的示数时,就能够从本能般的厌恶式反应以及沉思式思维中解脱出来了。
迷宫实验说明一个重要事实:相同的行为也可以有非常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行为的目标是为了接近某个我们喜爱的事物(激活大脑的趋近环路)还是逃避某个消极的事物(激活大脑的回避环路)。
对于情绪的善意和好奇心能够让我们对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经验都有更加全面的接触。
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情境时,可以轻轻地在心里默念“这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跳脱“我讨厌它—快让我离开这里!”的思维陷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对情绪的觉察:注意观察此时此刻,看看有什么感觉产生,或者注意某种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情绪,并觉察到与之相伴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
观后感
这章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很讨厌一位同事,她曾经对我造成比较深的心理伤痛,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抑郁,因此每每涉及跟她有关的事情,我都会有躯体反应,比如双手发抖、心跳加速、头皮发麻,仿佛自己进入到一种备战的状态,平时也会刻意远离这个人或跟她相关的人或事,我一直很沮丧自己怎么还没走出来,原来这种反应是经验性回避。看来下次可以尝试瑜伽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