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什么》19德充符之二

原文: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fú)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cù)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chù)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十行采集:

1.我们在跟别人争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拿人家形体上的缺陷来攻击对方。


2.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的安排,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3.不为自己辩解,而是努力让这事影响不到自己未来追求。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4.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其实这并不是庄子真正的意思。他对出现的很多这种情况,并不是消极的“安之”,而是强调要用更高更好的心态和境界来处理。


5.老师不去有意地提醒他、关怀他,而是把他当作正常人一样,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老师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这种内在的大象无形的精神来人文化成、润物无声。


6.“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地的无所不包容,正是天地的仁慈所在。只有拥有博大无私的情怀,才能在世上得以称道。


7.庄子的文章里,不管孔子多有智慧,总有一个比他地位更高的偶像,就是老子。

庄子借助这个方式,来强调老庄的思想相对于儒家的思想,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一行精华: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


触动,反思,改变:

凡事务必寻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索于形骸之外”大都是浪费功夫。但这需要持续地努力自我修炼,“游于形骸之内”,使自己的内心提升到“明”的状态。


当然这很难,我们可以多读书,也可以“久与贤人处”,请教领悟,以期早日一窥“死生为一”、“无可无不可”的门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