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热闹的“丢书大作战”希望不是一场作秀

你希望捡到什么书?

15日上午,在北京、上海、广州上演了一出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黄晓明、张静初等明星甚至还神秘现身地铁车厢参与这个活动。

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创意来自《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的艾玛.沃森。为了激起大家的读书欲望,她在伦敦地铁里藏了100本书,并附上自己亲手写的纸条,让大家像“寻宝”一样去寻找书籍,希望大家能利用通勤时间读会书,该活动获得了无数好评。

然而记者围观了网上亲历者和网友的讨论发现:有人一屁股坐在书上;有人以为别人丢了书,满车厢问;有人说高峰期挤得脚都不着地,还看书?!上海地铁也发声了:高峰时段此举不妥,而且不能演变成散发广告。

这就尴尬了……

也有书友,自己做了实验,丢了六本书在地铁上,自己在一旁悄悄观察,发现几乎很少人打开看,看,也只是翻两下,然后继续聊天看手机。倒是有一个爱看书的男孩子,可是自己带了书看,对椅子旁边的树视而不见。结局是,书友自己将书又全部拿回家了。

那么问题来了,看起来很热闹的“丢书大作战”真的有用吗?相信对于此事,不止我一个人持怀疑态度,因为:

1 不爱看书的同志们会因此改变?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在家长会上每次必说阅读的重要性,提到亲子阅读的方式,可是,或许有家长于是到了,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作用的,他们自己该忙工作,打麻将一样不会改为读书。

写了书单,读后感发出来,每一次的阅读量都是最低的。可能大家对于你的其他经历,游记甚至影评都更有兴趣,看到是书,也就兴趣索然了。

当然,或许还有人觉得自己读了书应该不要拿出来说。可是看了电影,写影评如果是一件自然的事,那么写个读后感,为什么就成了炫耀,我就不明白了。

总之每当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很难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

2 人们会抱着什么心理参加这个活动?

因为活动主办方在书上附了二维码,拿到书的人,用手机扫码,可以参与活动,并了解之前谁拿过书,查看留言,进行登记、并留言。

所以到19号为止,最多的一本书,有四人传阅过,当然,也许有在车上翻阅了,但是并没有扫码的。

当然,参与的主要是年轻人,有没有阅读不得而知,主办方负责人也说:大部分年轻人会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和陌生人,甚至是明星多了一种另类邂逅的可能。因为觉得给平淡、无聊的日子增加了一种趣味交友的乐趣,从而愿意参与。

3 如果你参与,你会丢什么样的书?

如果我参加,负责出书丢书,我最爱的书自然是不会丢出去的,被别人冷遇,被别人做屁股下面,被别人不干净的手摸,想了我就不能接受。

当然,也不会拒绝,因为,哈哈,我有买走眼的书啊,因为大家评价高,或者看了书名觉得还行,就买了,然后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了。放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或许丢出去,别人会对它有兴趣呢?

可是,这样的书,我不知道要附上怎样的纸条,别人因为我不喜欢的书认识我,这也是一件奇怪的事。

4 爱看书的你会去看别人的书吗?

应该不会。或者说,可能性比较小。

坐地铁我也带过书看——正好到大行宫,南图去借书、还书。在图书馆,很多的书,看了名字我就会自动过滤掉很多,连抽出来翻一下的机会也没有给它们。那么在地铁上看到了一本书,同样看看名字,封面,可能也不会翻看。

也可能翻看了,很快就没有兴趣了。遇到一本让我能拿起翻阅并爱不释手的书,可能性非常小,当然也不是没有。

5 在地铁上发书合适吗?

英国我没有去过,也许人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地铁上放书,看书或许合适,人太拥挤,肯定是不妥的。

南京地铁三号线,高峰期,几乎把人都要挤成照片了,前胸贴后背的杵在那,还看书?根本是笑话,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啊。

因此,活动发起者应该预先了解每条地铁线的运行情况,避开人多拥挤的时段,和线路。大家在安静宽松的情况下阅读或许才有可能。

此外,如同几个微博大v所言,在机场,飞机上这样的,网络条件不太好的地方,人们有段时间用不到手机,网络,可能更容易选择阅读。


那么,英国的艾玛,此举只是个噱头吗?我们学过来,也只是个闹剧吗?

这倒也未必。

虽然很多习惯不是一下就能改掉,但是一点一点的渗透,耳濡目染,多少能对人产生一些影响,哪怕多一个人,只是因为好奇,想看看明星读的书,能开始尝试浅阅读也总归是好的。

据说,开始于“北上广”的丢书活动还在继续扩大范围,希望能有个较好的结局收尾。


谢谢喜欢这篇文章,祝好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