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穀梁传》

《春秋》为孔子所著,是一部鲁国的史书,记录鲁国前后240年间国家发生的大事。

《春秋》文字极简,记载一件事一般只用一句话,因为文字极其精简,而含义却不简单,历史上便出现许多人去解读它的文字 ,往往出现不同的思想。

《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被称为“春秋三传”,前两者从政治高度去挖掘《春秋》中每句话、每个字的意义后,在汉朝被用于治国理政。后者则把《春秋》译成一篇篇历史故事,以内容打造深度。

汉武帝偏爱《公羊传》,以它为治国依据,制定律法条款,甚至断案都要请“公羊专家”来解答在《春秋》中有什么典故相对应,该如何结案?道理何在?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则偏爱《穀梁传》,把《穀梁传》和《公羊传》抬到同一高度。

春秋三传都解读《春秋》,但又各有不同。

就像《春秋》记载:“纪侯大去其国”,是什么意思呢?

《公羊传》解释,纪国被齐国灭国。

《左传》解释,知道要与齐国打仗,纪国国君让位其弟,逃到其他国家。

《穀梁传》解释,纪国国君逃走,百姓都跟着他,前后四年,人走光。

三传中《公羊传》解释得最为详细,齐国为什么要灭纪国?这要追溯到很多年前,齐国某位国君因为某些原因被当时纪国的国君“烹煮”而死。而这个被“烹煮”而死的齐国国君比现在在任的国君早九世。

汉武帝之所以喜欢《公羊传》,便是因为要借助“齐国报仇,九世不晚”的典故,报西汉初年间刘邦被匈奴大败之仇。

当然《公羊传》也有许多别的“春秋大义”,刚好符合汉武帝当时治国理政的心意。

汉宣帝偏爱《穀梁传》则源于自己的祖父,即汉武帝的儿子,当时任过太子。

不知大家看过“琅琊榜”没有?

“琅琊榜”的故事便起源于汉武帝时著名的“巫蛊”之祸,牵连十几万人,皇后惨死,太子灭门,只逃出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个婴儿便是后来的汉宣帝。因为祖父在做太子时,比起《公羊传》更喜欢《穀梁传》些,所以汉宣帝对《穀梁传》便也情有独钟。

不管如何,《公羊传》和《穀梁传》在汉朝鼎盛,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使用 ,后来渐渐无人提起。《公羊传》在清代中叶又盛行一段时间,而《穀梁传》则彻底没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