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才知人这一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读懂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才知人这一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2005年,94岁的杨绛因病住院。


躺在病床上,她就一直在参悟生与死、命与运、灵与肉这些最本质的问题。


最终,在与衰老、疾病的斗争中,杨绛耗费两年时间,完成了这本四万多字的著作:《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这一生,经历过战火流离,承受过生离死别,亦体味过孤苦无依。


生活的重担一压再压,她却以瘦弱之躯,扛下了所有苦难。


对于人生,她没有逃避;对于不幸,她亦不曾怨怼。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她也只是用从容的笔触,将自己一生的所感所得写入书中。


当你读懂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你就能摆脱苦海一般的人生,找到最好的活法。



关于生死


人生大事,莫过生死。


但人们总是欣喜于新生带来的喜悦,厌恶死亡带来的沉痛。


然而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却能超脱本性,坦然地迈过生死这道难关。


杨绛这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活得特别艰难。


尤其是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她还接连经历了丧女、丧夫的巨大悲痛。


行至暮年,孤苦无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很多人担心杨绛承受不住,都赶过去探望她。


但当她们为杨绛的悲惨遭遇哀痛时,杨绛却没有跟着哭泣,还反过来安慰她们:


“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往深处想,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后,杨绛独自在人世间“打扫战场”,她花18年的时间,整理出了钱钟书的所有学术遗稿。


与此同时,她还写下了《我们仨》,用最温暖的文字怀念着钱钟书和钱瑗。


生死大关前,杨绛用最坦然的心态,接受了丈夫、女儿离开的事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亦能从容地接受自己的离去。


她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


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凡是生命,有生就有死。无论接不接受,我们都必须承认:



从出生开始,我们每天都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但活着的每一天,就要生如夏花,开出极致的绚烂;


死去的那一刻,应如秋叶,从容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不畏生,不惧死,就是我们交给人生最好的答卷。



关于困苦


有人曾问,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困境?


底下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所谓困境,就是日子叠着日子,磨难压着磨难。


行走在这世间的每个人,谁不曾体会过生存之累,谁没有经历过精神之危?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做人实在是够苦。”


苦难,才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主题。


杨绛的人生,自1966年起,就进入了漫长的低谷期。


她在动乱中被批斗,被污蔑,还被剃了“阴阳头”。


但她并没有为此神伤,反而是灵机一动,给自己做了顶假发,隔天就大大方方地戴着出门。


她还自我打趣道,以前就羡慕弟弟剃光头,今天也算实现了梦想。


快六十岁的时候,她又被下放到干校种菜。


在那里,不仅要负责看菜园,还要经常刷污秽的厕所。


杨绛没有抱怨,在做完这些繁重的任务时,她还会空出时间,一边学习,一边翻译。


在那段最困苦的时期,她竟完成了八卷本《堂吉诃德》的翻译。


她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过一句话: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从苦难中走来,过往的种种遭遇,没有把她压垮,反倒是让她变得愈发从容沉静。


而在尘世中浮沉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吃尽了生活的苦,受够了煎熬的累。


但处境越是艰难,越要修心炼性。


一时的低谷困境,永远只能困住我们一时。


熬得过当下的苦和难,这些困苦的经历,都会化作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关于遗憾


《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分享过一段她三叔的故事。


三叔年轻的时候,成绩好,相貌也俊朗,十九岁便由学校派送到美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和一位学医的林小姐恋爱了。


遗憾的是,三叔已有婚约在身。


他本来计划着,自己回国后便去解除婚约。


但回国前夕,他得知跟他订婚的那位姑娘苦苦等了他三年,而自己退婚又会影响她再次婚嫁时,他陷入了迟疑。


一边是自己向往的爱情与生活,一边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愧疚。


三叔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选择跟林小姐分了手,与三婶结了婚。


刚新婚时,三叔跟三婶相处得还算不错。


可时间一久,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多,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从那个时候开始,三叔便沉迷喝酒。喝醉了,他又时常喃喃,如果当初选择林小姐,现在是不是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这份执念变成了他的心病,再加上三叔原本就患有肺结核,数病来袭,逐渐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几年之后,三叔就郁郁而终了。


遗憾,是压在每个人心底的一块大石。


我们总是在后悔“已经拥有”,我们永远在幻想“如果当初”。


但换一种选择,人生真的就会如愿吗?


我想,正如作家雷抒雁所说: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一样复杂。


成年人的世界,每种选择,都有遗憾。


所以,不管在选择之后遇见了什么,都应不抱怨,不后悔。


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才不会错失了当下的幸福。


关于命运


老话常说:“千算万算,不如天算。”


有些人算计一生,最终也算不过无常的命运。


杨绛先生在书里,就讲到过一则算命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沦陷上海时期。那时,他们家开支紧张,便应了一位富太太的要求,收了对方的儿子做弟子。


这位弟子样貌长得十分英俊,许多漂亮小姐都看中他,其中有一位就是钱家的亲戚。


于是钱家亲戚们,便央求杨绛和钱钟书做媒。


让人没想到的是,杨绛才刚提到这事,这位子便回绝得很坚决。


他说,他与那位小姐八字都带水,若是结婚,一定会把他家的财运全都冲掉。


算命的师父说过,最旺他的人,一定比他小两岁,生肖属虎。


听完他的一番言论,杨绛和钱钟书也就再没过问。


后来,杨绛一家搬去了北京。


这位弟子陪母亲到北京游玩时,还特意拜访了他们。


期间,他兴奋地告诉杨绛和钱钟书,他终于娶到了算命先生说的那个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就在他拜访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因为偷卖珠宝被捕入狱。


他家中的全部珍宝,也尽数被低价收购,数万家产顷刻间荡尽。


《尚书》中写道:“天难谌,命糜常。”


一夕的风云尚且难测,更遑论是一世的命运。


所以,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笃定地告诉世人,上天难信,天命无常。


那些一味迷信命运之说的人,永远做不到真正的逆天改命。


而那些牢牢把命运掌握在手中,凡事靠自己的人,才能在昏暗的岁月里,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蜿蜒曲折的人生之路。


杨绛先生在书的最后写道:“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


人生的归宿,就是死亡。


那么生死之间,这一段旅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杨绛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是的,人会经历痛苦,经历迷茫,经历低谷,经历一切的苦楚。


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锻炼灵魂,在苦痛中完善自身。


人生,就是一个在苦难中,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


当你强大到能坦然地面对磨难与困境,生死和


无常,你终将迎来更加丰富的人生。

清巧浅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