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尔·科伦比尔《艾曼纽》 音乐里的故事112 2025-10-02

米切尔·科伦比尔《艾曼纽》   音乐里的故事112

《艾曼纽》(Emmanuel)是法国当代名声显赫的弦乐编曲大师米切尔·科伦比尔于1970年创作的乐曲,其旋律缠绵深邃,悠扬哀婉,细腻动人。小提琴与小号热情肆意的表达,深情的相互交织,交相辉映,至纯至美真。曲调时而哀婉、悲凄舒缓,传递着温暖脉脉、缠绵悱恻、思绪万千的心声;时而华丽、浪漫、激越,进发出声嘶力竭、爱之极致的呼喊,让人沉醉于心。

小提琴与小号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2421L7K3/?share_source=copy_web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N411777p/?share_source=copy_web

一、《艾曼纽》

米切尔·科伦比尔(Michel Colombier)是一位法国当代著名的弦乐编曲大师。

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创作的曲目《Emmanuel》(中文名字《艾曼纽》),这首曲子是他为怀念失去的儿子而作,表现了一位伤心的父母用音乐与天堂儿子的深情对话。这首曲子的旋律凄美舒缓,由小提琴和小号交替演奏,深深打动了听者的心。(图片1)

(图片1)同在

米切尔·科伦比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制作人,一生涉及电影、电视、室内乐、交响乐、芭蕾舞等多个领域。然而,在中年时期,他遭遇了一场难以承受的打击——他5岁的儿子艾曼纽(Emmanuel)突然失踪,尽管全力寻找,但最终未能找到。这场悲剧深深地影响了他,夜夜悲泣,长歌当哭,直到心底的伤痛渐渐融释,化作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堆砌上心头。于是,米切尔走到琴旁,为失去的爱子谱下了这首感人至极的《艾曼纽》。

《艾曼纽》采用4/4拍节奏,乐曲一开始,双簧管缓缓奏出主题,忧伤而凄婉,逐渐进入变奏,曲调平缓舒展,简洁干净。《Wings》首版在配器上还加入了空灵的鸟鸣声,给人以天堂般的清澈和安详之感。这首曲子的旋律凄美而动人,深深触及无数听众的心弦。

二、艾曼纽

艾曼纽(Emmanuel)是米切尔·科伦比尔失踪的儿子的名字。(图片2)

(图片2)艾曼纽

在西方有许多人以此为名,比如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其全名埃马纽埃尔·让-米歇尔·弗雷德里克·马克龙(法语: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埃马纽埃尔”就是“艾曼纽”,翻译出来有所不同而已。

Emmanuel为希伯来语,也译为“以马内利”,是基督教宗教术语,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这名词只在《旧约》中出现两次(赛七14,八8)及在《新约》中出现1次(太一23),都直译为“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一词最早出现在《旧约》,据其中记载,当时南国犹大国正遇亚兰国与以色列国联军之攻击,以赛亚奉上帝之命去安慰犹大国国王亚哈斯,并预言一个预兆作为证明,这个预兆就是“必有童贞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书7:14) 在亚哈斯时期,作为一个征兆,期望犹大会从外敌的侵略中获得拯救。在《新约》中的《马太福音》,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指出马利亚将由圣灵怀孕,就是应验先知以赛亚所说过的这个预言。以赛亚时代的以马内利和新约耶稣基督的以马内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预表,后者是这预表的应验;前者是影,后者是实体。前者象征从外人的欺压下得释放,后者是使人脱离欺压的释放者。第一位是以马内利代表神的同在仅数年之久;第二位却是神子,要永远与人同在。(图片3)

(图片3)以马内利

基督教后来就用“以马内利”一词来代表“上帝与我们同在”,信徒之间常用“以马内利”表达祝福和问候。此外,在教会间信件、信徒间信件中最喜用“以马内利”一词作结尾语,来表示祝福。

三、米切尔·科伦比尔

这首曲子的作者,法国作曲家米切尔·科伦比尔(Michel Colombier,另译:米切尔·科隆比耶),其一生涉及电影、电视、室内乐、交响乐、芭蕾舞,可谓无所不包,获奖无数的著名音乐制作人。

米切尔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富裕之家,6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4岁迷上爵士乐并自组乐队巡演;18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22岁被著名唱片公司聘为音乐总监,先后为20多个芭蕾舞团谱写芭蕾舞曲;后又不顾父亲反对,执意到好莱坞发展,为电影和有线电视创作、改编了上百部作品。

米切尔的音乐主要由爵士、古典和视声学三元素组成,无论哪一个都充满美感。特别是将电声引入音乐制作,更是在影视界标新立异。他尤为擅长将不同曲风相融汇,追求完美和谐,因而被赞誉为法国的“音乐融合教父”。

在许多好莱坞和法国影片里,经常会听到米切尔个性鲜明的主题旋律。比如人们比较熟知的法国影星让·贝尔蒙多、阿兰·德龙等主演的影片。

法国著名女歌手芭芭拉(原名莫妮克·瑟芙),以及大名鼎鼎、驰骋世界歌坛达半个多世纪的查理·阿兹纳乌(代表作《德黑兰43年》主题曲),都与米切尔有过密切合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活跃在音乐和影视王国的天之骄子,中年时,一场难以承受的打击使他美满平静的生活瞬间被彻底击碎。

那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他心爱的5岁儿子突然失踪,尽管动用了一切力量寻找,但一天天的努力均为泡影,警方后来只得以幼儿丢失定案。

可以想象作为父亲的米切尔当时的心境,一分一秒的煎熬使他心力交瘁,万念俱灰。在千万个无奈与绝望之际,除了放弃寻找,还能有什么选择?

夜幕徐徐来临,黑暗中的他欲哭无泪,久坐无语。

不知道熬过多少个漫漫长夜,经历多少无尽的思念与回忆、自责与悔恨、愤怒与仇恨、甚至自杀,或许根本什么都没想,痛苦使他几近麻木。但他最终一定想到了上帝。

当苦难降临时,唯有转向神。痛苦让灵魂死寂,而上帝让灵魂重生。

夜夜悲泣,长歌当哭,直到心底的伤痛渐渐融释,化作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堆砌上心头…。

于是,米切尔走到琴旁,为失去的爱子谱下这首感人至极的《Emmanuel》—上帝与我们同在。(图片4)

(图片4)米切尔·科伦比尔

A&M唱片公司1971年推出米切尔的首张专辑《Wings》,特将《Emmanuel》收录其中。这张被音乐界誉为“第一流行交响曲”的传奇专辑,首次发行时被新闻界盛赞,并获得三个格莱美奖提名。

《Emmanuel》,旋律凄美而动人,深深触及无数听众的心弦,也成为音乐演奏家们热衷改编的乐曲之一。

2008年,此曲被改编成小号与小提琴二重奏,由当今小号天王克里斯·波提(Chris Botti)与崭露头角的露西娅·米柯瑞丽(Lucia Micarelli)联袂首次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演出后,立即成为媒体和网络听众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次演出视频认识了克里斯和露西娅。

克里斯和露西娅演奏版:

https://www.douyin.com/video/7453351462802869561

改编版将原作的主题做了进一步延伸,层次更加鲜明。一上来,小提琴先在低音区营造出压抑感,引出小号奏出悲切的主题旋律,接着是小提琴一段令人椎心泣血、肝肠寸断的独奏。小号随之跟进,节奏强烈,琴与号深深之共鸣,相互之倾诉,彼此交融一体,让人难分是父亲在拼命呼唤着儿子还是儿子在急切寻觅着父亲,整个乐曲在小号高亢苍凉声中被推向高潮。之后,以慢板淡出,直到全曲结束。

对比两个不同版本的演绎,原创朴实,似乎更倾向与神同在的平静与安宁,听众能感受到作者悲痛欲绝后那份渐渐的释怀。而后者感染力强,加之背景鼓声与弦乐的烘托,更突出人物内心那种撕心裂肺的刻骨之痛,不由人热泪盈眶,催之泪下。

米切尔的后半生与家人长期生活在美国,他最后一部作品是2002年为麦当娜主演的《Swept Away》影片作曲。(图片5)

(图片5)米切尔的后半生与家人长期生活在美国,他最后一部作品是2002年为麦当娜主演的《Swept Away》影片作曲。

2004年11月14日,在经历与癌症病魔顽强抗争后,米切尔终于在加州圣莫妮卡自己的家中,在亲人们的守护下安详去世,终年65岁。

他的亲人描述那晚:夜空晴朗,繁星闪烁,月光熠熠生辉,仿佛是在迎接他的灵魂返回天堂。(图片6)

(图片6)夜空

在那里,他会与日夜思念的儿子重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