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另一种解法——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
拥有雄厚财产实现财务自由,拥有美丽体贴的妻子和听话多才的子女,还是自身能力出众生活职场纵横捭阖?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设想,而所有的人生设想一定是以幸福、自由、成功等基本出发点引申出来的,没人会不想自己人生幸福、自由和成功。
我们向着自己的人生设想奋斗、拼搏,不断精进,不断提高,以期待设想的实现。这点是我完全同意和认可的,人生是不断期待前进并一直前进的!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一部分人陷入生活的深渊,不断在抱怨、咒骂、放弃,他们的生活像是在地狱中行走,时刻受烈焰的煎熬,他们的生活状态像是一潭死水,不起涟漪。
他们不想改变吗?不!他们比谁都想改变,但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仍然如此呢?
我想去工作,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我什么也做不好…
我想减肥,但是运动后的饥饿让我大量进餐,结果运动让我更加肥胖…
我想变得合群,但是每次我向他人袒露心声,他们的表情都让我感到刺痛…
他们有很多想法,但是因为“但是”他们望而却步。
他们真的没有办法改变吗?
这里引入一个观点“个体意识”,每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万物唯心,万法唯识。当然这里不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是认为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造成了他所处的世界,社会中所有个体的主观世界叠加则构成了意识层面的客观世界。世界如同量子态,因人的观测而坍缩成具体形态。
社会的具体概念这里不做深入讨论,但是“个体意识”在观察世界中的作用相信大家都是认同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既然人生是自己选择的,那么我们就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权力。
返回上述那些身处泥潭的人身上,为什么他们会沦落至此呢?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改变的勇气!
因为各种原因而使他们惧怕、自卑、懦弱,从而拒绝改变。一个跌在泥坑里并躺下的人是不会再次摔倒的,不是吗?
出于这种心态,他们自我否定,强化自卑,惧怕改变。通过将自己营造成弱势群体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慰。
对于这种心态我是坚决反对的,相信大家面对这种意识,就会像面对开封的鲱鱼罐头一样,本能的拒之千里,并将它和自己划清界限。
这是对的,只有与这种意识划清界限我们才能坚定的追求人生的进步。
也会有人说,人生本就不平等,从出生那一刻起,起跑线就已经不同。我认同这种现象,而且不仅起跑线不同,人生的一切也都不同,人生路上,你是独自奔跑,他是开车前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不能否认它,否认了,就不是实事求是,而是空想虚无主义了。
在此,我们依据书中所说提出面对人生的方法论工具“接纳自我——他者信任——他者贡献”。
“接纳自我”不是盲目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在于直面现实,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的状态和处境,并在客观条件下,基于个人实际追求人生的进步。
这点很好理解,相信大家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他者信任”观点相比上一观点则可能稍难理解。他者信任的含义在于自己无条件的给予他人信任。关键点在于“无条件”即不含任何附加条件并不要求回报的。说来容易,实际做就会发现问题重重。
假设你无条件信任一个人,借给他100万,结果他拒绝还钱,当他再次向你借钱时,你还会无条件信任他吗?
很多人会说“我是傻子吗,知道他是那种人,怎么可能还会借钱给他呢!”这就是这个观点的难点所在了。
重新回到开始提到的“个体意识”,当你作为一个“个体”向周围释放信任时,你所做的只是一个个体行为,不涵盖其他任何因素,而收到的“反馈”则是他人行为,以期待他人行为的个体行为是不纯粹的,这也是人烦恼的根源。就像以期待“养儿防老”为出发点的感情,不能称之为亲情,至少不能称之为纯粹的亲情,它更应该称为一种以投资为出发点的感情。
幸福来自于纯粹,应该来自于个体向周围释放信任等行为的本身,而不是来自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个体的周围”这一概念不限于周围的人,它可以是周围的动物、植物、环境甚至是整个宇宙,所有的这些可以称之为“共同体”。我们可以发现周围很多干部退休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生机乏乏。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他们是因为从一个“共同体”脱离出来后,将自己局限在了“家”这个小范围,没有融入诸如社区、中国乃至世界等大的“共同体”而造成的个体失位。没在共同体中,也就无法将他人看成朋友,自然也无法感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反过来说,个体只有置身于共同体中才能和外界建立彼此间的关系,并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他者信任的起点,也是他者信任的目标。
至此,他者信任这一观点相信已经被一部分人接纳。他者贡献紧随他者信任,当个体行为被周围所接受,并为周围产生贡献,个体则会生出满足感和价值感。这个不难理解,人是社会生物,只有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人才能感受到世间一切。如果世间只有一个人,除了这个人没有其他任何事物,那么这个个体就是混沌,就是无思、无欲、无想、无念。
只有真正接纳自我的人,才能够无条件的信任他人,并能够视他人为伙伴,对他人有所贡献,而对他人的贡献将反哺自我,使自己进一步接纳自我。这样就形成了人生意义的闭环,并在不断循环中,不断精进,不断进步,进而不断接近人生设想。
最后让我们一起思考,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
我们如何实现人生设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