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已经归入寂静,夜晚降临了。
暴躁的人家将门摔得砰砰,释放出不可接近的气息。
村里的路灯已经点亮,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白亮的或者昏黄的灯光。隐隐约约的电视机的声音、众人的谈笑声、孩子的哭闹声,间或也有吵架的声音。
小河在静静地流淌,凶猛的家犬也伏在各家门前。没有蝉鸣,没有蛙声,这是春末的天南小镇。
我可能久未体会这种闲适的乡村气息,其实我一直都在这里,一直都有机会。然而那暴躁摔门的邻居,总是在眼前晃荡,让人心声烦厌,哪还想得起体味这久违的闲适呢!
一个地方能够聚集繁衍成村庄,大概多少是有一些独特之处的。本地具有南国的通用条件:河流。村里有条小河一直在流淌,小时候没有自来水,我们都在河里挑水喝。有没有很惊讶,我们在二十世纪的末期,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期,还是从河里直接挑水喝。
那时候河里有好多小鱼,有时候还会越出水面,现在回想,真是个美好的年代。当然,那个年代非常穷,非常苦,而且人心同样不善良。有了这些不快乐的因素,我选择不回去,实在没有办法啦,回忆太痛苦。
说回来,除了村里有小河,在不远的地方,其实还有一条大河。大河流经很多村庄,一路浇灌良田,河两岸都是平整的水田,春天撒秧插秧,秋天收稻谷按蚕豆,春初收蚕豆。
我小时候一直怀疑,大人们把大河修得那样宽是为何?因为河水总是不太深,后来我好想明白了,那河两岸的良田其实是小型的冲积平原,以前的河水的确很多,后来画了两代人的力气修建了大型水库,又沿路设置了很多水闸,所以河水总是显得那样小。假如有暴雨,那宽宽的河道,注定可以救下很多生灵。
这一方的人民,就是靠着这大河为生。不过现在很令人悲凉的,很多良田里都盖上了房子,那是不可逆的。旧有的灌溉体系和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了,蚱蜢和蜻蜓已经没有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民也没有了种水稻的机会。
其实很多效果多年以后才看得出来,房子的确是盖起来了,但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故乡的小孩拿着智能手机用流量消耗精力,乖张的个性也许毁了他们。下一代人,大概还要等二十年,外面的世界沧海桑田,这里却忍受着一个又一个二十年的等待。
树木成材也许很容易,但人成才注定艰难,尤其是落后的乡村。尽管我有时候真的享受乡村的闲适,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我还是要选择离开,选择大城市的高压和汗水。
乡村已经面临千百年来的大变局,但好多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旧有的事物一点点在消失,我们是时候做好准备了。
其实在村里走走,总感觉自己责任很大,但我时下实在无能为力,先用文字记录吧,也许有一天我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