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什么都在变的时代,长情变成了奢侈品,互联网以其最大的热忱满足人们的八卦之心,对于出轨和背叛,原谅和互撕,我们已经见怪不怪。
我们常常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甚至是指责,认为原谅出轨丈夫的女人是软弱的,没有骨气的,我们恨铁不成钢。
可我们并不是她,我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她内心的情感与痛楚,就像她也无法理解看客们的愤怒一样,这件事儿和你有半毛钱关系吗?
有个姐姐与丈夫恋爱三年、结婚六年,把最美好的青春付给爱情,把全部的心血用在了家庭上,她一心一意地爱着这个男人,无比信任。
就在半年前,他的背叛曝露在她的面前,他和单位一个刚来的年轻女同事走在了一起。
这个事实如晴天霹雳展现在面前的时候,她也想要结束这段婚姻的,但是冷静下来,发现自己也依然还爱着他,而且孩子还小,再加上丈夫一个劲的忏悔和亲朋好友的劝说,她选择了原谅。
她说,原谅一个人是容易的,但是再次信任却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建立一段感情需要日积月累的细心呵护,摧毁它却只要一瞬间。
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纠缠,往往并不是原谅两个字那么简单,这背后的心酸苦楚与信任重建都是外人无法触及的。
想起电影《面纱》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中国乡村,讲述的却是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的爱恨纠葛。
女主吉蒂混迹在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里,母亲想让她快点嫁出去,她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在一场舞会,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对吉蒂一见钟情,但他很快要回到上海工作,所以唐突地求了婚。
为了逃离不断催婚的母亲,也不想变成母亲口中的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沃特的求婚。
沃特把吉蒂带到上海,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他不解风情,自然也不懂得吉蒂的情感需求。
但沃特是爱她的,他明知道她不爱自己,她对待婚姻的草率,只是为了离开那个让她不痛快的家庭氛围。但他执意结婚,他以为日久就会有爱,却笨拙地不懂如何俘获女人的心。
孤独的吉蒂在听戏的过程里被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勾搭,发生了婚外情。
沃特发现了他们的背叛,就在自己的家里,转动的门把手让婚外情的两个人着实紧张了一回。但沃特还是没有打开门冲进去,他知道吉蒂的单纯,也了解查理的虚伪和不堪。
吉蒂轻易投入别人的怀抱,背叛脆弱的婚姻,她以为遇到了伟大的爱,却狼狈收场。因为查理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前途,不愿与妻子离婚娶吉蒂。
沃特选择原谅,却用一种自杀式的逃离去惩罚这无计可施的关系,惩罚深爱却不会表达的自己,和不够爱的对方。
沃特带着吉蒂逃离到瘟疫肆虐的乡镇,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到抗战霍乱的最前线,他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受到当地军民的欢迎。
吉蒂从一开始的愤恨、恐惧、绝望,到慢慢地接受眼前的事实,投入到新的生活里。
她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主持的修道院兼医院做义工,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也逐渐发现了古板沉闷的沃特身上的闪光点。
而沃特也在吉蒂一点点的变化里,开始放下心中的羞愤,放下背叛带来的伤害,放下煎熬,明白自己恨之浓烈都只缘于更深的爱。
从原谅到重新接纳吉蒂迟到的爱,沃特走过了无比艰辛的心路历程,从爱到恨,到放下,到再次用力去爱,他们的爱在成长,在升华。
他们开始向对方打开心扉,开始撕开彼此的面纱,赤诚相对。
于沃特而言,他在原谅和恨的情绪里孤注一掷,拿生命来做赌注,终于赢回了吉蒂的心。
于吉蒂而言,当她身处更广袤的世界,目睹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之后,渐渐获得了自我的救赎和平静,或者说重新找回了自己。
只是美好才开始就已来不及,沃特染上了霍乱,来之不易的爱情在生死的考验里得以永存。
从背叛到原谅,只是一个形式,但从原谅到重构情感,却是一种成长,这份成长里,掺杂了太多的血肉模糊的风景,必要一颗强大的心才能承受,才能享有。
梁文道说, “读书读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面对生活里的那些背叛和原谅,我想,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宽容才能理解其中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