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小伙伴问我,你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有没有新的感悟呢?我仔细想了想,觉得有些感悟。

不同的土壤会长出不同的形态,但核心都是最根本的“因”与“起点”,就是“本”。而“道生”是规律和路径的统一。因为规律是“道”的本质,路径是“道”的显现,二者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规律在前指引,路径在后铺路。

“本”究竟是什么?

它是不可再分的起点和“最关键的因果”。

在个人成长的方面,它的确立,可以让你有不跑偏的内在锚点。 

这句话是《论语》里的,不过我想先跳出儒家的语境。“本”是每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诚信、利他(就是你信什么),还可能是你的天赋热情,有人天生对解决问题敏感,有人对表达创造执着。也可能是你认定的不可退让的原则,比如“绝不做损害他人的事”之类。 

王阳明,年轻时学过儒、释、道,甚至练过武,直到龙场悟道才找到自己的“本”,那就是“心即理”,从此,所有行动都锚定“致良知”,最终形成了影响后世的“阳明心学”。

 

如果你总在纠结“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妥协”,往往是因为没找到自己的“本”。好比说,你的“本”是“成长空间”,就不会被短期薪资困住,如果你的“本”是“内心安宁”,就不会为虚名透支自己。  做一件事的“本”,是那个“没它就不行”的关键要素。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本”不是刷题量,而是“对知识的好奇心”和“逻辑理解能力”,前者驱动我们去主动探索,后者决定了真正能够吸收的效率。 

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本”,不是说的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而是真正能解决用户真实痛点的能力。 

那什么是“道生”?

规律在前引路,路径在后显现。

“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天降答案”,而是“本”与现实碰撞后,自然浮现的“因果链条”。规律就是这条链上的“逻辑”,路径是这条链上的“脚印”。 

“道”,首先是“规律”,它让你知道“为什么能成”  。

当“本”立住,你会发现一些“必然如此”的规律。

如果“本”是专注长期价值,深耕一个领域,那规律就是“复利效应”,每天进步1%,三年后会形成别人无法追赶的壁垒,就像树根每年多扎深10厘米,十年后风再大也吹不倒。

这些规律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本”与现实互动的“因果反馈”。种下“孝悌”的因,就会收获“人际和谐”的果,种下“专业深耕”的因,就会收获“能力溢价”的果......

规律,就是让你看清“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然后,就是“路径”的呈现了,也就是让你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这也很重要。

规律是“知”,路径是“行”。

当你看清规律,“该走哪条路”就会变得清晰。 

比如,一个教师的“本”是“让学生真正学会”,规律就是“理解需要互动,而不是单向地灌输”。于是路径就自然浮现了,少讲些知识点,多设计些讨论,少留些重复的作业,多做些真实场景的应用。

再比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本”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经营者”,规律是“人对自己的事最上心”。路径成了“拆分小单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所以,规律就是在帮你“不做错”,路径则帮你“走得对”。前者是方向,后者是脚步,合在一起就是“道”。 

举个“反例”,会更加清楚,

“本不立”时,规律和路径会怎样呢? 

如果忽略了“本”,只追求“道”,就像想让树木结果却不扎根,要么找不到规律,要么路径走不通。 

有人学技能总追求“速成”,跳过了“基础练习”这个本,结果规律看不清,不知道“肌肉记忆需要1万小时”,路径走不远,学了技巧却用不熟练,像无根的浮萍。

有人做事业,总盯着“风口”,忽略“用户需求”这个本,规律会失灵,以为“流量=成功”,却不知流量只是结果,路径会断裂,风口一过就无以为继。 

所以,“本”是“你愿意为之坚守的起点”,而“道”是“起点延伸出的必然轨迹”。你种下一颗种子,就是本,规律则是“阳光、水分、土壤会让它发芽”,路径是“根往下扎、芽往上长”。你不用刻意“找路”,只需要守护好种子,就是立本,规律会帮你判断方向,路径会自然在脚下展开。 

与其纠结未来的路在哪?

不如先问问自己,现在能扎稳哪个根。

是专业能力?是真诚品格?还是对一件事的热爱?......

根扎得越具体,规律就越清晰,路径就越扎实。

以上,一点思考,与你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