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功利,做一个良师

从下午一点三十五分到下午五点十几分,三个多小时的报告,我们听得兴味盎然。报告结束了,我们却意犹未尽,走出多媒体都带着恋恋不舍。

今天下午做报告的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乔资萍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破解家庭共育的难题》。

乔教授从家校共育的依据、家校共育的难题、家校共育的基础、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四个大的方面给我们揭开家校共育的神秘面纱,她用一个个生活事例,一串串实践案例,一段段教育名言,一本本教育书籍,给我们解说什么是真正的家校共育,听着让人信服,听着让人振奋。

沉淀一晚上之后,对乔教授的报告,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摒弃所有的功利,将教育当成一种信仰,二是语文教学带动学生阅读。

对于第一点,可以说和昨天魏薇教授的报告有不谋而合之处。昨天魏教授是针对我们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动力不足而提出的这一点。今天乔教授是从构建家校和谐关系方面来讲的。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教育当成信仰,别为眼前利益——成绩而不善待孩子。当今社会,许多孩子成绩优异却并不幸福,老师为了让学生成绩优异教得也很身累心累。当今社会,相对于上好学以追求优渥生活这一目标来说,孩子更需要心灵的自由和尊严。只要我们摒弃功利,不为金钱而活,我们就能找到种种鼓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乔教授列举的一系列方法让我又想到了《正面管教》里说的那句话——只有让他们感觉更好时他们才能做得更好!如,看到学生成绩从八十多分下滑到六十多分、五十多分,我们会生气,会训斥他:“你以前还能考八十多分,现在竟然考六十多分、五十多分,照这样下去,下次就是三十多、二十多,你就完了!成差生了……”类似的语言,我们谁都能张嘴就来。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成绩不好,下滑,可能他自己已经内心难受,我们再一顿数落,学生满心丧气,哪里还有学好考好的道理?而我们反过来说:“你以前考过八十多分呢,这说明你有考好的能力,找找下滑的原因,你的提升空间很大!”是呀,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去说,孩子就会感受到关爱,因而信任我们,并努力做得更好。

对于第二点——带动学生阅读,我非常赞同,因为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但是我却没有乔教授讲的这样有策略。以前我曾领学生大力读背经典,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向教材屈服了。不只是我,我们学校董老师也曾带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大量读成本的书,后来却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心痛地放弃。不论大量背经典还是大量读书,都不如多揉几遍教材出成绩快。承受不住寂寞,必定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昨天魏教授告诉我们,教育是孤独者的事业。很有道理!我们读了一本本的优秀教育著作,就该学着去做一份真正的教育事业——育人!不为功利,只为教育。

时间有限,乔教授后面的报告匆匆而过,没来得及展开讲,我们颇觉遗憾。大家恋恋不舍地走出多媒体,都说像这样的报告还行,就该多培训培训,该安排一天时间来讲。看着大家讨论得热烈,我只默默说一句:关键是看我们能落实多少。

回顾这一天半的培训,虽主题不同,却共同坚定我一个信念——做一个良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