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104)关于“深度学习”

1

花了两个小时,看了十篇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算是明日科研培训的预习功课。

什么是深度学习?

李松林教授界定为“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

两个维度来把握基本样态:

一是深度学习的思想内涵。所谓“深度”,泛指深浅的程度和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照此理解,深度学习就是触及事物本质的学习。(1)深度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2)深度学习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3)深度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

二是深度学习的实践特质。从表现出来的实践特征来看,深度学习具有几个特质,即深层动机、切身体验—高阶思维、深度理解—实践创新。其中,深层动机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学习状态显示器,切身体验—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两个过程质量显示器,深度理解—实践创新则是深度学习的两个结果质量显示器。

深度学习的价值何在?

(1)西方深度学习理论的价值诉求,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学会知识建构、学会问题解决、学会身份建构和学会高阶思维。其中,学会知识建构指向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学会问题解决指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会身份建构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高阶思维又是其他三个学会的核心。显然,“四个学会”就是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参与情境认知的学习;

(3)知识能否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品格和核心素养,关键取决于知识学习的质量,包括知识学习的过程质量(如何学习)和知识学习的结果质量(学到了什么)。这意味着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质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涵、品质和深度。在此意义上讲,深度学习就是展开深度建构的学习。

深度学习有怎么样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建构、学会问题解决、学会身份建构和学会高阶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强调问题解决学习,就是要让课堂学习发生两个翻转:一是将以知识为主线的学习翻转改造为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二是将先学后用的学习翻转改造为学用合一的学习。

其具体操作模式分两种:一是课题研究式学习,二是项目创作式学习。课题研究式学习与项目创作式学习在学习方式上都强调探究,但课题研究式学习更强调让学生去追究和发现,得出结论,让学生“知道一点事情”;项目创作式学习更强调让学生去实践和创作,结果为作品呈现,让学生“做出一点点事情”

作为问题解决学习的两种操作方式,课题研究式学习和项目创作式学习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课、单元、跨单元和跨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之中。

2

“今日应该带上录音笔,将课堂录音整理,孩子们的表现太惊艳了。可是记性大不如从前,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复盘。”我对好友说。

“是啊,课堂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堂课,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我赞同好友的这个观点。

今日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第一次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上学年本来计划训练四人小组的学习,因为疫情关系,一直没有实施。开学第一个月,重点练习两个人的合作学习。国庆收假后,重新组队,组员分工:1号组长,负责小组所有安排。2号主持人,3号记录,4号总结。小组内发言时,人人轮流说。到全部分享时,周一为1号主发言人,2号位周二主发言人,以此类推,周五小组自由选择发言。也可以采取轮流发言模式,每一种合作样态都需要训练,今日训练的就是主发言人模式。

想要尝试还原课堂,无奈只留下很舒服的感觉,却不记得很多的细节。印象深刻的有几处:

(1)组内分享时,因为预先强调了有序,组员不要纠结谁先谁后,所以轮流发言一点都不乱。我看到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人都在认真倾听,还要学生根据倾听做笔记。

(2)全班分享时,一个人主持,一个人主讲,一个人协助实物展台投影笔记,一个人全班巡视倾听。分工明确合理。

(3)今日全班分享主要训练的是上面讲,下面听,再补充。上面学生的讲解,表达很清晰,如学习前四段,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小女孩的处境很悲惨,他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来品味,倾听讲解的学生回应也很热烈。

(4)分享第五段孩子看到烤鹅的幻象,一个孩子在下面回应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有补充。我主要说一个词语和一个句子。请大家看到‘填满’这个词,我们可以想到,她在幻象里看到的是填满,说明现实中的她特别特别需要食物。再看到写烤鹅的句子,还写着‘冒着香气’,这样的想象会带来一种满足感。更说明现实中的她特别可怜。”

今日的发言,有很多的点,当时在现场,我听后的第一感觉是“如果我来讲课文,是绝对想不到那些感受的。”比如一个学生说:“‘那鞋子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说明她家里真的很穷,大年夜街头卖火柴,真可怜。不过她能够在出门的时候,穿上妈妈那双像船一样的鞋,至少能够感受到一点点来自母爱的温暖。”

老师教会孩子提问,思考,分享,补充,再在孩子们的分享中进行点拨,提炼,真正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也算无限接近深度学习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