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干杯!

登州路56号是青岛啤酒博物馆,最早是德国人1903年占领青岛时建的啤酒厂-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改成了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这个厂子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

参观要提前预约,当天再看基本是约满的状态,有时白天还会临时闭馆也进不去。票子包含了一杯刚下产线的原浆啤酒,没有进去喝不到了。不过街对面是原浆龙头出酒机,有原味还有果味,支持七天全国发货。

外面开了文创店,卖各种和啤酒相关文创,还有个叫hajoyaa的吉祥物。(青岛话:喝酒呀!所以是一只喝酒的鸭子,虽然我以为是一只鸡)

很多年前进去参观过,还记得发酵车间里那口直径三米的铜锅,是德国工程师留下的。还有西门子运转了将近一百年的电机,质量真是好,连西门子都觉得惊讶。这里不仅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一坛跨越时空的啤酒,将殖民时代的齿轮声、建国初期的劳动号子与智能生产线的机械韵律,酿成一杯层次丰富的时光特酿。

120年前,德国酿酒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奥古特在此种下了第一粒酵母,用崂山泉水与巴伐利亚工艺酿出中国第一杯啤酒。如今,游客们可以在发酵池畔的全息投影中,看见他挥动铜勺测量糖度的剪影,还原度很高,这个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的参观加了很多沉浸式体验活动,打开公众号买票,要往下拉好几屏才能找到买一张纯玩票子的地方。上面都是《觉醒的酿造师》的广告海报。

各地博物馆都在创新,为了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当然更是为了增加营收渠道。多了这种剧本杀之类的内容,很可以理解。不过,这些经不起岁月洗礼的玩意犹如昙花一现,当个娱乐大众的体验活动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博物馆里让人感动的依然还是那些“会说话”的老物件,这些才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应该不会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体验活动。比如,1896年产的西门子电机至今通电仍可运转,紫铜发酵罐外壁布满工人敲击投料管留下的“小酒窝”,1950年代的翻麦芽木耙安静躺在玻璃柜里,仿佛还能触摸到麦芽的余温。智能机械臂在隔壁车间精准灌装啤酒时,墙上的老照片里,穿长衫的工人正肩扛木桶运送酒浆。

工业啤酒和精酿啤酒,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发酵时间不同。精酿坚持艾尔工艺,发酵长达21天以上,甚至采用百年酵母菌株。青岛啤酒IPA就是一款精酿,研发耗时10年,失败37次,只是为了保留麦芽焦香与酒花清新。

这样的“慢”对应着人生中的选择:

拒绝同质化,用时间打磨核心竞争力。

现在的公众号文章以及个人IP的打造,越来越同质化,大家似乎变得很像,看了很多文章,甚至会感觉在看一个人写的内容。大家追逐热点,爆文套路写法,模版标准化创作,让创作变得索然无味,千篇一律,像是大批量被工业化产线生产出来。

而120年来,青岛啤酒厂的酿酒师们坚持用德国酵母菌种,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宁可用身体护住发酵罐,也不愿改用速成工艺。

它就是在“慢”中孕育勇气。

慢,是为了更快的抵达。

现在的人们想赚快钱,什么都想快速拿到结果,想学的东西又怕来不及变现,想创业又怕赔本,想着,怕着。但青岛啤酒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持续积累后的质变。就像他们推出的IPA精酿,前五年市场反响平平,但十年后竟成年轻人追捧的爆款。

慢,才是最快的路。

青岛啤酒的“百年酵母”至今仍在发酵,而那些追求“72小时速成”的人,往往半途而废,然后也就没有了然后。就像写作,有人每天都在追逐不同热点方向,有人十年磨一剑,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中打磨写作技艺,形成佳作。

走出博物馆,街角奶茶店的霓虹灯刺得人眼疼。

年轻人举着“十分钟出杯”的饮料匆匆走过,

街尾的老酒馆里有青岛啤酒最古老的窖藏,

开瓶时“呲”的那一声,会不会是人生开窍的瞬间?

或许真正的成长,就该像酿造一杯好酒:

允许自己慢下来,

允许过程有杂质,

允许等待的孤独。

因为所有值得拥有的,

都值得用时间去等。

成长从来不是追赶别人的速度,

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发酵节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