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第四章无伤害。
在沟通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自带矛与盾,也就是自带攻击与防备。这犹如在战场中,我们自带矛盾,那伤害在所难免。而这种随身携带的矛与盾,常常就是我们习惯性的语言,自带杀伤力。这让我们在沟通中难受会说出一些伤害人的话。而与孩子的这种伤害沟通,或许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一恼火,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我们的语言多半是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这种批评、指责、辱骂,一不小心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让他们深受其害,自我价值感匮乏。
那如何才能做到无伤害沟通呢?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
一、通过“我信息”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出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叫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重申一下“我信息”,指不去评判对方的行为,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这就是“我信息”表达。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两岁的孩子把筷子扔到地上,爸爸说:“你是个坏宝宝。”孩子不理睬爸爸,继续玩。妈妈说:“宝宝,筷子在地上(描述了行为),妈妈踩到的话会摔跤(影响)。”然后露出担忧的表情(感受)。孩子回应道:“是不是姥姥踩到也会摔跤?”妈妈说:“是的。”孩子弯下身去把筷子捡了起来。
从爸爸和妈妈的话中,我们就知道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去沟通,即便是两岁的孩子也是不“买账”的。
二、要做到无伤害与孩子沟通,我们还需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信奉攻击性的教育理念,那攻击性理念很难去掉。
这里的教育理念,有必要提一提“零惩罚、零奖励”的养育观。
在作者的观点里,惩罚与奖赏都是权威的两种形式,权威的使用在短期内可以满足父母,比如打孩子一顿,孩子变得听话,如果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要培养一个心身健康的孩子,就要摒弃权威。
我记得早些年看教育专家尹建莉写的一本书《 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也说过,我们打孩子就是欺负孩子弱小,不敢还手。
而一个 在权威范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或者是用权威对抗权威。
而奖赏教育会带来焦虑,他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无法放松。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员在她小时候,妈妈让她做事情,做好了就奖励她一颗糖。为了得到那颗糖,她总是要求自己必须做得好,不管自己有多完美,总还是不够。以致于在生活中,老公爱她,孩子爱她,可她还觉得不够好。就这样活在自己的焦虑里。
所以零惩罚和领奖赏的养育是长远的养育,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养育的。“整体”就是不但有健硕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灵。
三,通过调整环境,无伤害地化解冲突。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我家孩子的例子吧:我家小女儿很调皮,一天到晚上蹿下跳的。在她三岁左右,有段时间她特别喜欢在我们家前坪的花池台阶上跳上跳下,很危险。全家人都制止,勒令她不要这样做,可她就是不依。最后爷爷在花池台阶上装了一排栅栏,这样她就没法踩到花池台阶上去了。通过环境的调整,来做到无伤害的化解。
四、尊重孩子,运用“第三法”来解决需求冲突的方法。
所谓“第三法”就是当亲子之间出现冲突时,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夏天孩子想吃冰西瓜,可是你觉得吃冰西瓜对肠胃不好,特别是幼儿。你要怎么跟他沟通呢?
首先你要感受他的感受,吃不到冰西瓜肯定会很难受。你可以说:“宝贝很想吃冰西瓜,看大人吃,自己没得吃很难受”。然后用“我信息”告诉他,吃了冰西瓜对你的肠胃不好,我们担心他。你可以说:“可是爸爸妈妈担心你吃了冰西瓜肚子会不舒服。”最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怎么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说:“那我就吃不冰的西瓜吧!”……或许还有更多的好方法。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蛮横不讲理,而是我们不懂得与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