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也已经过到大四,也很想给大家说说我的大学或者我眼中别人的大学,如果碰巧能与大家有同感,请大家踊跃给我回复,我们也可以一起谈谈大学的这四年。
——是为序
本来今天应该接着给大家谈电影的,但是因缘巧合,晚上在足球场和大邦碰上一个平时较少说话的女生,有了一次不长的谈话,对我来说却很受启发。谈话不必长,不必妙语连珠,恰到好处便好。
由此,我更加体会到每个人的大学不一样,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即使吃饭、睡觉、上课都形影不离,大学还是不一样。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家所选择的参考系不一样,这样导致最后的选择也会不一样。通俗来讲就是个人的圈子,包括同学、老师、家庭、朋友,圈子的形成有被动和主动的,但无论如何都会改变我们看待一件事物的基准线。
拿考试来作比喻,某人考了80分,身边人如果都是考90分的,他会觉得自己是垫底的吊车尾;同样的成绩,给一群考试在挂科线左右的同学,可能是学霸的成绩。这个道理不用多说,一说大家肯定都明白。
正因为如此,所有一切关于大学的定论、建议几乎都是错了。比如评说大学是否有意义,的确是对有些人脱胎换骨,对有的人只不过是打游戏从青铜升到黄金;比如是否考研,让老师、父母、哥哥姐姐每一个有过来人身份的权威来说,他们都会按照自身的经历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择。
这个感悟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少去给他人的大学建议、或是下定论,我尽可能把自己的大学想清楚、说明白,大学之前三年是如何度过的,大四这一年有何期望。对于考研,我是如何考量的。对于实习,又该如何选择。对于其它同学不同生活,这个故事我是很愿意去听的,最后还是落到自己身上,有何启发、触动,认识又怎样更上一层楼。
大学之学,学的是什么?既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他应该有一个更高层面意义的。比如丰富多彩,那必定是阅历丰富,阅人、阅事、阅世;比如爱知求真,那必定与真理为友,读书、听课、思辨,与整个世界相处;比如自由洒脱,那必定有自己所爱之事,绘画、摄影、运动,人内心的自由只有依靠某种玩的很深的技法才能体现出来,如剑客的剑。
关于大学之学,大学之道,需要一个不那么准确,抽象的词来概括他。这样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抽象的词做出解释,得到自己的答案。《四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三纲,另有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多的我不是很懂,我看到就两条,一是终身学习,二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就在与人相处,让人感到舒服,得他人信任。处理事务,能够有条理,游刃有余,而渐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