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分别心

无意间看到过一本书,名字叫做《网球内心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初看以为是讲如何打网球的书。细细品读才发现这是一本究竟天道的好书,里面就道清了烦心事的根源。

在和好基友打羽毛球的时候,到了关键球,我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个球一定要拿下。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我记得有一次双打,我和队友已经领先对手8个,还有2个球就到赛点,最后居然被逆袭,当时真的有些难以接受。

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定要拿下”。这个是阻碍自己正常发挥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个“友善”的提醒非但没能帮上忙,它对打球没有任何帮助。这个在我看来叫做杂念。在《内心戏》里叫做分别心。

当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特别是异性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搭话。往往此时已有千般念头在脑海闪过,这些念头可能包括:

“我第一句话要怎么说?”

“她会拒绝我吗?”

“我要假装问路吗?”

“我怎么讲才能幽默一点?”

“下句该讲点啥呢?”

脑子里的想法这么多,怎么能够好好聊天呢?

一个分别心重的人,就会特别在意价值的比较。当他认为他比周围的人价值高还好,如果在一个社交场合他觉得自己比别人的价值低,那么在他内心就会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不行。心中好像有两个我,一个是本我,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自然。一个是负责评价自己的,当你做的好的时候他会鼓励你,当你做的不如意的时候他会打击你。

许多人会自然的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与别人的价值。当别人的价值远高于自己的时候,要么会鄙视对方,要么会谄媚于对方。分别心也是导致多重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减少分别心,将注意力放到事情本身上来。当没有评价的那个我出来捣乱的时候,事情会自然的按照本我来完成。比如和人聊天,该问什么就问什么,该怎么聊就怎么聊。再比如我要写篇文章,就不要考虑会不会有人看啊,万一我出名了呢。写文章就专注于自己要写的内容,管它那么多干什么呢。

格洛里亚·施坦内姆说”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学习更多,而是扔掉更多。“ 在我看来,这里的扔掉更多,其实就是指扔掉更多的想法。《内心戏》的作者添·高威有一个著名的公式:表现=潜能-干扰。在添·高威看来,一个人的表现不佳,并不表示他没有这个潜能,而是因为有更多的干扰降低了他的表现。

有一个有名的实验叫做跳蚤实验。实验者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能轻易地跳出来。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放进一个加了玻璃罩的杯子里,跳蚤起初会一次次的跳,一次次地被撞后,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玻璃罩又降下一个高度……随着玻璃罩一调再调,接近瓶底……最后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它们已经彻底不会跳了!

跳蚤调节自己跳的目标高度,适应了它,不再改变,这个就叫做跳蚤效应。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每个人从生到死,每天会有5万—8万个念头!而这些念头有多少对你有价值呢?从表面看,干扰是来自外界,实际上所有的干扰都来自内心,来自人们对于外界的看法和态度,来自于心里的恐惧、担心、嫉妒、紧张、压力……等各种负面的想法,甚至也来自想做好、不负众望、超越自己……等等正面积极的念头,有时候任何想法都会成为干扰。

减少分别心,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目标上,根据目标调整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当我们从行为中收获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脱离我们的旧的习惯,走向正确的大路。

PS: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