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孩子的阅读课,我们补上!

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一位中国语文中学老师去美国一所中学进行半年的教学研讨,回来后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国家长在朋友圈的疯转。其实也不难理解,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中西教学理念一对比就会让中国人对现阶段的教育方式扼腕。

美国学生在上语文课

这位在美国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中国老师发现国外的孩子上语文课都是没有课本的,而是阅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至少要读取和理解其中的若干章节,比如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戈尔丁的《蝇王》、苏萨克的《偷书贼》等老师会像读书会的组织者一样布置章节阅读任务然后让大家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启示,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书中观点和情节的疑问,有助于养成批判、探索的思维习惯。

这种教学模式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每一个周日,他都会拿着圣经去教堂,一章一节的翻阅,听牧师分享圣经带给人的感悟,并且每周三晚上都会去参加属于他们的小组聚会,一起分享对圣经某个章节的理解。

我曾经带着心中的疑惑问他,“圣经你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吧?难道不觉得厌烦?”我的这位朋友听我这么说反而觉得吃惊,马上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去商场购回2件9.9元的T恤,你也许穿几次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想穿了,但是假如你买一件990元的高档面料T恤,你会越穿越喜欢穿,是不是?因为东西不一样:价格很大程度不是体现了成本而是制作的用心度。”这位虔诚的信徒继续说道:“圣经作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他的价值不是读过一遍就能体现出来的,哪怕百遍、千遍也不足以解读其中的奥妙。所以我们成立了小组,一起来悦享这笔精神财富。”

我想西方教学中采取阅读名著来教课的模式正是为我们淘汰了一些琐碎的文章,直接站在人类文学的金字塔顶端去解读优秀的思想结晶。正如我这位朋友所说,与其拥有多件便宜货不如拥有一件精品,况且思想的精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手中那些消遣而用的阅读工具,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会随着精品阅读而得到质的飞跃。但,这种选择是一个迎难而上的过程,好的作品并不容易驾驭。就像我这位朋友阅读的《圣经》,他也需要通过“牧师”和“聚会”来实现持续的解读,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课堂实质是运用阅读分享的群社交模式来摩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挖掘名著背后更多的智慧结晶。阅读课更像是读书会,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探索人类思想的通道,让每一次阅读都更有意义和价值

语文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因为这是堂教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丰富思想的课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也能“去粗取精”,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爱上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感悟、理解才能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真正意义。

另外温馨建议各位家长:学校的语文教学我们该读读该背背,在规则没有改变之前做好学生该做的。至于阅读课,如果有心去做,同样也可以在家里举行,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每周指定读一本名家作品,在家庭日一起分享读书感受;或者,也可以召集社区里同年龄段的孩子由父母牵头来组织一个完美的读书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