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赠歌者)》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有些词人,喜欢把激动的感情明显、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喜欢把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展露给别人看。晏殊作为一个理性的词人,有了痛苦也不肯毫无遮掩地呈现给别人,而是深藏起来,只借某一件情事曲折表达。郑骞《词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晏殊曾因为在仁宗朝给李宸妃撰写墓志,未言及宸妃生仁宗之事,而被贬出,辗转在颍州、陈州、徐州各地任职,后来又曾“知永兴军”。这件宫闱秘事即是戏曲中《狸猫换太子》所依据的史实:原来宋真宗时曾有一位李宸妃,后来李妃怀孕了,而刘后未孕也假说有孕在身。当李妃产下一子之后,刘后即勾通宦官,抱走了李妃之子,并谣传李妃生的是个怪胎,使李妃失宠于真宗。而刘后抱养的李妃之子,就是被立为太子,以后承继了帝位的仁宗。显然,这是封建宫廷中的皇后、妃子争宠,以保存自己的牢固地位。晏殊被真宗朝这种宫闱秘事牵涉,是在仁宗继位之后的事。

        当时李妃死了,仁宗命宰相晏殊为李妃撰墓志,由于刘皇后尚健在,晏殊没敢把仁宗是李妃所出这件史实记在李妃的墓志中。其实,当时尽管许多人都在传说、议论着宫闱秘事,但却没有人敢直接说出来。不只是晏殊,换了别人撰写李妃墓志也不敢直接揭露此事。可是,当刘皇后死了,大家都敢说这件事了,也不复再是宫闱秘事了。于是,就有人对仁宗指说,晏殊在当初撰写李妃墓志时不敢直言,于是晏殊就被贬了。另外,晏殊还曾驱使官兵为自己大兴土木,建置官舍。这在宋代官吏中本是极普遍的,但也成了晏殊被贬的一个罪名。从《宋史》中晏殊的传记上看,晏殊被罢相贬出,很多人同情他,以为“非其罪”,所以晏殊本人当然有更为激动不平的心情。

        词为知永兴军时作,时同叔年逾六十,去国已久,难免抑郁”。这种写作的背景和心情,自然是使这首词形成如此激越之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另外则就其标题之“赠歌者”来看,则当时也应该确实有一个歌者,曾经以她的身世经历引起了晏殊的感动和共鸣,因而才有此感慨激情。但晏殊毕竟是理性的,他依然对如此冲动的感情作了反省、节制和操持,采取了适当的安排和处理,即以“赠歌者”的题目,艺术地把自身与感情拉开一段距离,像演双簧一样,自己站在幕后,让歌女站在台前表演。而自己浓烈的感情,变成歌女的台词抒发出去,传达感染于人。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的琵琶女和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情境界,可以与晏殊词的情事相参看,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晏殊《山亭柳》词的变调,要结合两点特色来看。一个是激动的感情,为一变;再一个是以“赠歌者”的题目把感情的慷慨激昂推远一步,又为一变。这两个“变”的结合,有如代数中的“负负为正”一样,使这首《山亭柳》词与晏殊《珠玉词》中的风格特色成为相反相成,并未破坏晏词风格的统一。

      “赌”是比赛竞争之意,读时要将此一字单独顿开,读成“赌一一博艺随身”。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有些版本写“博”为“薄”,以为既可以免除字面上“赌博”(掷骰子耍钱的游戏)的误会,又能讲为歌女的自谦之词,说她自已有一点微薄的技艺随身。自谦说自己有点薄技不敢随便献丑,这是一般的常情,合于一般人的情理,但在这里却不恰当。因为下面“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都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而且说成自谦在字面上虽然讲得通,但却与整个词的内容意义相悖。“花柳上,斗尖新”。“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在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这里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前面这几句,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 所以,每一句自负的、向上扬的情绪背后,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的悲慨。

      “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在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以参看。

        晏殊这首《山亭柳》,感慨很深。我们在欣赏当中,像我们欣赏其他作品一样,征引了许多旁人的诗作、词作为参照,作映发,不是徒然的,因为一定要这样,你才能把晏殊词里十分深刻的、沉重的感发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几千年的感发生命的传统表达出来。像这种感发的生命,及其中所传达的传统方面的情意所引发的联想,是我们在欣赏阅读古典诗词时,最应当加以细心体会和留意的。

(此文转载,略有删减,原作者:叶嘉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