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心怀羞愧而“迟迟不愿写作业”,甚至因立志陷入自我怀疑。“怎么做到?怎么才能做到?”我反复追问自己。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羞愧,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对志向的动摇与迷茫。
带着这份困惑,我反复阅读《示弟立志说》。读的次数越多,越感觉先生仿佛就在对面,字字句句为我答疑解惑。我忽然明白:自己虽立下志愿,却已被当下的社会功利导向裹挟。
所有的困惑,根源在于私欲的膨胀——急于“一次性达成目标”,渴望身份彰显,这何尝不是一种私欲?我完全忘了阳明先生强调的“持志如心痛”,志向确立后,每一次克除私欲、每一次利他行动,都是对志的靠近。可我却深陷焦虑,急切地想要看到结果,这是多么明显的迷失啊!
正当我为自己的傲慢无所适从时,先生突然出现,温和地对我说:“你将小企业打造成‘小家庭’(伙伴自律、氛围温暖),坚持学习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拓宽认知、滋养心性)。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致良知’的具体落地——在企业管理中践行‘仁爱’(护制度良知之正),在学习中涵养‘明德’(守底层烟火之暖)。”
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我哽咽着对先生说:“是的吧,我不能说做不到,而应该说:我一直在路上。先生看透了我急于求成的傲慢之心,所以带我来致良知的平台,对吗?”
先生微笑着,不置可否,停了一会儿,又说道:“你的企业管理成果与学习积累,恰恰证明你已在‘事上磨炼’——只是需要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思维’:不必纠结‘是否完全实现志愿’,而应关注‘每一刻是否忠于志的方向’。”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真正的“立志”,从不是“一步到位”的豪言,而是“日拱一卒”的坚持;不是“完美无缺”的结果,而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我哭成了泪人,仿佛这些年所有的委屈都消融在先生的话语中。
等我再抬头,先生已不见踪影,窗外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唯有枕边的一摊泪迹提醒我:原来是一场梦。可先生的话语,字字句句却如此真实。
“那先生你真的来过吗?”我轻声问自己。答案无需言说——唯有继续学吧,良知在,家就在,家在先生就在。“志”是方向,“学”是路径,“行”是印证。是走向你的方向,对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