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录制地—应天门,你知道是那个朝代的吗?

今年的中秋晚会录制地选在了洛阳应天门。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一直在应天门录制节目,9月19日,20日晚上还放了烟花秀,流光溢彩,极其绚丽。

那么应天门是建于什么时候,对于生活在唐代的人们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应天门始建于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应天门是宫城的正南门,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约35.3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比北京的天安门(34.7米)还要高。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代的时候称之为则天门、紫微宫门,郑的时候,也就是王世充政权的时候,改称为顺天门,李世民攻占东都洛阳后,因其大过奢华而火焚之。唐高宗之时因其携武则天“常都洛”,遂重建此门(显庆元年656年),此门则成为宫城的正南门,唐高宗驾崩之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继帝位,并将洛阳正式定为都城改名为神都,并扩修洛阳城,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应天门沿用至今。晚唐五代时则叫五凤楼。

应天门内

应天门南与隋唐洛阳城郭城南门定鼎门遥望,中间为里坊区,由天街相连,天街两侧种有柳树,风景秀丽。

应天门同我国古代各大“名门”相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并且都是凹字型的,一则有利于防守,二则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应天门是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一百二十米以上,南北达六十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

应天门不仅展现了唐代炉火纯青的建造工艺,更是隋唐洛阳城繁华与壮阔的象征,同时具有典型的礼制特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