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正看着屏幕阅读,君生凑过来,看见后问道:“咦,你怎么用黑底白字呀?这样看着太暗了,对眼睛不好。”
“哦,原来是这样,难怪我最近眼睛总觉得疲劳。” 我听了他的话,立刻把屏幕调成了白底黑字。
可没读一会儿,就觉得特别不适应,眼睛好像更累了。其实我还是更喜欢黑底白字的显示效果。或许是刚切换模式还没习惯,我想着,再试两天看看会不会好一些。
直到今天,我突然想到:现在AI这么方便,遇到疑问为什么不先查一查呢?当时我为什么会下意识相信君生的说法?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我又为什么会更相信别人,反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查询相关资料。最初看到的结论是:正常光线环境下(比如白天在室内办公、学习),优先选择白底黑字,这种模式更符合人眼的阅读习惯,能减少睫状肌不必要的调节,从而缓解近视人群的视疲劳。
这恰好和我手机里“自动护眼模式”的设置逻辑一致——它会在晚上10点到早晨8点之间(对应夜间暗光环境的适配),自动将屏幕切换为黑底白字。
但我还想追根究底,弄清楚这两种显示模式到底哪个更优。后来刷到一位眼科专家的视频,里面提到一项实验结论:长期使用白底黑字,会让受试者的脉络膜变薄;而使用黑底白字,则会让受试者的脉络膜增厚。
而脉络膜的厚度,正是影响眼睛是否近视、以及近视是否加深的重要因素。
找到这个相对确切的答案后,我又回到最初的疑问:为什么我会更容易相信别人,却忽视自己的感受?或许是因为我对君生足够信任,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不会故意误导我。
可我忽略了一个前提:如果他自己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偏差,那他的“好心建议”,反而可能帮不到我,甚至带来反效果。
想到这儿,我不禁回忆起和儿子相处的过往。其实我们也常犯类似的错:有时候固执地觉得“是为他好”,可实际做法却可能伤害到他。
比如我们自己觉得冷,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冷,硬是给他多穿衣服,结果让他热得难受;
再比如,我们总习惯用自己过去那个时代的经验和观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却没意识到这些早已不合时宜的想法,对他们而言不仅行不通,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就像《堂吉诃德》里的主人公,他沉迷于古老的骑士精神,即便身处早已不需要骑士的时代,仍执着地践行所谓的“骑士道义”,最终只能沦为他人的笑柄,落得失败的结局。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我们不能太固执于旧有观念。要知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很多时候真理并非只有一个。
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推翻过去的认知,跟着时代趋势不断学习、调整,才能找到更适合当下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