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学生这个职业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倡导学习,学习新的技能,不断的升级迭代认知。

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成长成长再成长。

所以就有了很多了这方面的老师教你如何知识管理,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升级认知,如何提升工作技能,甚至教你如何搭讪…

太多了,已经举了五个例子,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

(注:可以到在行,分答,怒马,赤兔…看一看就知道了。)

然而铺垫了这么多,却从没发现一个关于教我们如果做学生的课程,难道是既然所有的课程都针对学生就没必要有这个课程了?

李笑来老师在微信公众号里面说到,他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就是学生。

可见在学生已经成为职业的趋势下,对学生本身的认知就非常重要。

简单想想就知道了,这该是多么关键的问题。

从上幼儿园开始,多数人一直到大学毕业也没认认真真的想想自己作为学生的原则问题。

一句话: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怎样去做学生。

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我们常常在职场上看到的一句话:做正确的事和把事情做正确之间的差异是一样的。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重要的点:

一、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学生。

二、我们该怎样去做学生。

下面分类阐述。


一、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学生。

既然说学生,对应的就是老师。

其实,站在老师的角度,哪些学生有机会,哪些没机会基本是可以看清楚的。

最起码在短期内能看得清楚。当然不乏后期突飞猛进,突胎换骨的存在,但毕竟这是少数,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因为我自身也教课的缘故,所以更能近距离观察学生。

那么到底哪些学生有机会呢?

普遍看来就是学生有自我的,有独立性的,有自主性的结果更好,不管是成绩也好,还是在社会上所得到的回报也好。

通俗点讲就是“自带方向盘”和“发动机”的学生走的更远。更厉害的学生还一个劲的“踩油门”。

你说这样的学生没有结果,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

而也有一些学生,是被动的,就好像是你拿着鞭子在后面抽,他也不会动,你一打他一哼哼,而已。

由此可见,在“做什么样的学生”这个事上还真是分不同级别的。

(这也是由于认知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之一。)

既然有不同的级别,我们该树立一个成为什么样学生的目标吧。

首先是心态。

在说心态之前,记起在我小学的时候读过一个故事。

故事很简单,大意是一位旅行者拜访一位在大森林生存的猎人。在这位旅行者经历各种阴冷-饥饿-潮湿-疲倦后,在猎人的帮助下有了一个美好的记忆。

其中有一个对话摘抄如下:

  天亮了,我对猎人说:“你真有办法。要不是你,我一定要吃苦头了。”

  猎人微笑着说:“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

这就是心态,一直以客人身份和心态怎么能像主人一样活的从容和舒适?

学生也是,好多学生,不管是否成年,都有这个情况。

总以学生的身份和心态,怎么能去学的更好和更有成效呢?

更有甚者拿着学生的身份给自己找理由,对自己要求松弛,反证我是学生,学不好很正常嘛。

大家看吧,这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

这明明是打着进步的幌子,在行退步之实。结果也就是弄个心里安慰罢了。

其次是定位。

对学生来说一句话:真正的爱师就是超越老师。

不管他跟谁学,还是学的是什么?总要有一个意识,就是要超越老师。

在超越的过程中,就需要有创造力、个性和智慧。

不过,这太难了,但还是有学生能够做得到超越老师。

孔子三千弟子,也才刚刚七十二贤人,但就是这七十二贤人也没能超越孔子的存在。

能够超越的也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能够超越老师的学生也是“万中无一的绝世好学生”。

看看外国,超越老师的学生的例子就多了些。

比如我们常常讲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师徒关系,后者就超越了老师。

更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千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英文是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学生能超越老师是对老师的最高奖赏。

没有一个超越老师志向的学生也是没什么大的出息的。

能有这样志向的学生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只有师徒这样一代一代的不断超越,才能形成科学和文化的不断演化和进阶,体现到进步二字之上。


二、我们该怎么样去做学生?

在成长什么样的学生的前提下,接下来就是怎样去做学生。

怎么去做学生?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学什么;二、怎么学。

先说学什么。

现在老师的角度,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换到学生的角度,这句话就变成了:学人之鱼,不如学人之渔。

这个类比非常简单,却是非常有用的。但它展示的还不够。

这就引入了一个学习的原则:学老师的背后的东西,那才是最值钱,最宝贵的,远比字面上的知识点用处大多了。

因为凡事具体的策略,方法,知识都是不同的时间点上特殊的应对方案。总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成方法,策略。可是等他教你的时候时间点已经过去了,时机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但若是能抓住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就真正有用了。而且这些是不变的。

仿佛是小无相功一样,即使遇到不同的招数,总能用它来催动运用。

举例,学习一本书,书名叫《刻意练习》,我们不仅仅学习这本书说阐述的内容,原则。更关键的是学习作者写出这本书时,能够如何发现这个观点并用什么方式来展现的思维历程。

一句话总结:我们不仅学的是《刻意练习》内容,更关键的是学习作者如何写出《刻意练习》。(注:向别人学习也是如此的套路,请自觉类比。)

这个能力才是真有价值的。

然而这确实是有点难度了,好多人连耐心把这本书读完都有困难,别说学到书里面的知识点了,更别说思考作者如何写出这本书了。

到这里不禁感叹大师钱钟书语言的犀利透彻了,钱老有一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会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学书本表面的知识是学习的第一层,本文暂先不阐述;学到书本作者的思维是学习的第二层;学到后就去用便是学习的第三层。

把学习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

第一层学习是人的身躯(包括肌肤、躯干、骨髓…不再列举,可以按照医学的角度进行细分)。

第二层学习是人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只有躯体的人,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差别就在于给他注入精神和灵魂,也便有了人的意义,有了人的创造力。

第三层学习是让这个有精神和灵魂的人产生价值,有生产力。光有精神和灵魂是不行的,还需要物化,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嘛。

一个字总结第三层就是:“用”;有机会就用,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用,用,用,用,重复用。

用是更高级的学,更深层次的学。

另外,在用的过程中,不断琢磨如何用,甚至创造性的用,法无定法,只为结果更好,效率更高。

三者缺一不可。

通过这三层就把学什么说完了。

然后是怎么学。

首先一条原则是倒置学习。

先进入树的内部,从树干开始学,然后向上沿着它的脉络到树枝,到树叶,向下到分别到个个树根,再到每个树根的触角。

最后再站在树的外部,看看树的整体轮廓,有个总体的感觉。

这样就把一本书给消化完毕了。

这就是所谓的“化功大法”

另外,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自己周围的一切学习。转换角度应用在自己周围的一切。这便是从无字处读书了。


社会是个宏大的学校,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学生,希望有缘读到本文这个位置的你能成一个好学生。

/end/


笔胜于剑——划出一道闪电,要么击中人心,要么绝尘而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记得我小时候,夏天天气很热那时的农村的池塘水很清和温暖,傍晚时分太阳还未落山。爷爷总会抱起我坐在他的肩膀上带我到...
    花田锦绣阅读 1,270评论 0 0
  • 来源|南方有佳人 前几天朋友圈被下雪刷了屏,而广州似乎孑然一身,不愿随波逐流。 享受着难得的周末时光,裹在温暖的被...
    林听听阅读 767评论 0 2
  • 你的北方下着雨, 我的南方大太阳。 几百公里的路啊, 连云儿都走哭了…
    清酒调苦茶阅读 190评论 2 5
  • 第二章 再见之时 一整天,唐亦笙的脑子里抑制不住地想顾灏之要回国的事:他什么时候回来呢?他是因为什么回来的呢?会是...
    树屿木歌阅读 276评论 0 1
  • 每个团队的成功都有成功的因素,但是失败更能让我们认清自我,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行,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老总王永通...
    严明明阅读 53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