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嵩山日记续1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予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众峰蜿蜒,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门时,日已下春,予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人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夷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夷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入夜。
译文
二十日,我从小路往南走了二十五里,一路上都是土山冈和杂乱的丘陵。走了很久,才遇到一条溪流。渡过溪水后继续向南,行走在山冈的脊背上,向下俯瞰,已经能望见石淙了。我这次从开封进入河南,这一带地势平坦广阔,自古被称为“陆海”。平原地区难以见到泉水,而有泉水的的地方,更难遇到岩石。走近嵩山后,才开始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于是北面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面有颍水,但这些水流都蜿蜒流淌在泥土沙石之中。唯独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处的石淙,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溪流,将要向下流入颍水。一路地势起伏曲折,水流都在地面之下,流到这里突然遇到了突兀耸立的岩石。岩石矗立在高山峡谷之间,有种一夫当关、扼守险要的气势。水流渗透到岩石的侧面之下,从这里开始,水和岩石交融在一起,变幻出万千种绮丽的形态。环绕在水流两边的崖石,有的像天鹅直立,有的像大雁排成行;盘踞在水中央的岩石,则像在饮水的犀牛,又像卧着的老虎。地势低矮的像是小岛,高的像是平台。越高的地方,岩石离水面也就越远,于是中间空陷而形成石窟和洞穴。估算两岸崖壁的距离,只有一寻(约八尺)左右;而水流经过的蜿蜒长度,竟达数丈。水在下面流淌,岩石在上方屹立,无论是形态、颜色,还是表层、质地,都极其美丽动人。真没想到,在单调的黄色茅草和白色芦苇之中,突然能看到这样的景致,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洗去了尘世的俗眼。
登上土山,向西走了十里,到达告成镇,这里原是古代的告成县。测量日影的“测景台”在镇的北边。再从告成镇向西北走二十五里,就到了中岳庙。当我从东华门进入中岳庙时,太阳已经西沉。我心里一直向往着卢岩瀑布的景色,便立刻从中岳庙的东北方向沿着山路前行,翻过了好几层起伏的山坡。走了十里路,拐进山里,找到了卢岩寺。在寺外几步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铿然作响的流水声,只见水流坠入石峡之中。峡谷两边的景色,云雾弥漫,仿佛形成了彩霞。逆流而上走到寺庙后面,只见峡谷底部矗立着环抱如半圆形的崖壁,上部向外突出,下部却陡峭如削;飞泻的泉水从空中直落而下,如同飘舞的薄纱、摇曳的白绢,水雾细微弥漫,洒满整个山谷,其景致简直可以与武夷山的水帘洞相媲美。大概这一带是以有水为奇观,而这里的水又遇到了岩石,岩石不仅能衬托水势,不阻碍水流,反而能让水飞洒流动,这景象就比武夷山的水帘洞更胜一筹了。我在瀑布下流连徘徊,寺里的梵音和尚用茶点招待了我。之后我急忙赶回中岳庙,到达时已是深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