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上的几位风俗作家

今天在新区图书馆讲年俗历史,自己感觉不太满意,太紧张了,声音很紧,而且时间太短,很多内容都没来得及讲,太遗憾了。不过下面几位苏州历史上的风俗作家倒是介绍到位了。录在下面,算作作业吧!

        明天下午还有园林博物馆的讲解,需要准备一下。

《荆楚岁时记》《清嘉禄》和《吴郡岁华纪丽》

        宗懍(501-563),南朝梁人。312-317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西晋贵族带着财宝,带着先进的文化技术来到了江南,汉人第一次南迁,江南得到大开发。从320年到420年的东晋,到南朝420-589年,北方战乱频繁、生灵涂碳时,南方在和平中,所以经济文化得到了大发展,风俗也渐渐形成。宗懍的《荆楚岁时记》是第一部记录荆楚地区民情风俗的著作。

      《荆楚岁时记》记叙南朝梁时荆楚地区自正月至腊月的节令风俗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逸闻,内容生动有趣,且其中许多风俗至今仍留存于世,贴近生活,令人倍感亲切。书的篇幅不大,利于阅读。

      顾禄(1793年-1843年)吴县人。家境富裕,尽能供他长年挟资出游,观山揽胜,出席文酒诗会。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母亲去世.,顾禄在家守孝,他不再出游或参加乡试,闭门无事,开始写他的苏州风土记――《清嘉录》。名字取自陆士衡《吴趋行》的“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之意。道光十年(1830),《清嘉录》付梓。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桐桥倚棹录》亦刊刻完成,而顾禄的人生也走过了鼎盛的正午。他被友人陈某人诱惑拉拢,觑觎一位富族的家财,诉讼到官府,顾禄因此受杖刑,并且打入牢狱。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禄不堪打击,悄然去世。

        《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是顾禄一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顾颉刚曾评说:“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并加考订,著《清嘉录》成名”。《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桐桥倚棹录》则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清嘉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以空间为纬”。两书虽然着眼于苏州的风土人情,但涉及整个江南地区。

袁学澜(1804~1879年),原名景澜,字文绮,号巢春,元和人。袁学澜是吴中著名风俗诗人,是继顾禄之后又一个研究吴地风俗的大学问家。

        袁学澜家底殷实。但他并不满足于优越的家境,“独溺苦于学”,21岁成元和县诸生,23岁时倡议组织了尹山吟社,还成立了“袁村锡祉庵惜字会”,与此时文人殷兆镛(谱经)、叶调生、潘钟瑞等酬唱,“以能诗着声吴下”。他还从道光二十年进士吴江殷寿彭(适斋)出游,大长了阅历。

      袁学澜仕途不得意,于是转而留意风俗民情的调查搜集,并把它们写入诗中。目前国内可见到他的诗词有近3000首,其中1200余首为吟咏吴地风俗民情、节令时序,名胜掌故之作,故被人们誉为“风俗诗人”。

      《吴郡岁华纪丽》的稿本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今已在国内出版发行。从作者“自序”可知,该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董兆熊、亢树滋、俞樾分别于1856年、1863年、1873年为该书作序。其时,该书尚未刊印出版,只有手抄本。民国《吴县志》记有该书书目,并在注解中说:“后人以五百金售其稿本与美利坚人。”所以,有学者认为,孤本已售至美国,国内不存。直至1972年大海出版社出版《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善本书目》之后,才发现民国《吴县志》所载有误。《书目》中记有《吴郡岁华纪丽》提要:“是书售与美人者为日本文求堂,非其后人,《县志》有误;而卷内标价仅四百元,非五百元,则董氏误也”。解放初期,苏州果然出现了该书的“袁氏适园抄本”,后由苏州文学山房书店购得并雇人分抄若干部出售,其中一部被南京图书馆所购。直至1998年12月,在地方志工作者的重视下,沉睡了150年的《吴郡岁华纪丽》终于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