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学《论语》第十一天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杨伯峻译: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篇主要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仁的进一步阐述,还有孔子的自我鉴定。

        先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是学费低,只要用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拜他为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二教学态度是”诲人不倦”,对弟子无所隐瞒,“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三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四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即历代文献(对文献,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人际交往的信实。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再看仁的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从这里看,道与德是更抽象的概念,而仁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观层面。孔子一方面强调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仁,另一方面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不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难以称仁。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敬鬼神而远之”。

      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不仅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作做的。他慎言谨行,视富贵为浮云,自强不息,光明磊落,能升能隐,自我鉴定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内而外,弟子形容他的容貌举止是“闻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68评论 0 1
  • 汉朝时期,周勃与陈平同朝为官,二人联合诛灭吕氏一族,又把名不见经转的刘恒扶上皇位,即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想请求与...
    梓本阅读 577评论 1 6
  • 今天完成了两件事,整理手机上的应用、整理我的照片。 整理手机应用的思维图如下: 智能手机是一种实现互联网公司提供服...
    峰不疯吖阅读 3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