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官场笔记》真实原型曾宪刚:十年前泥腿子,十年后省里大老板——这才是狠人逆袭

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可是真正关键的选择却寥寥无几。

当初,侯卫东如果没有选择和曾宪刚搭伙开石场,他就不可能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没有口袋里那笔充足的资金,他更不可能有资本在官场上铺路搭桥,结识一个又一个的贵人

在《侯卫东官场笔记》这本书里,官场上那些粉墨登场的政客,他们的故事固然精彩,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我更喜欢看到那些凭着一股狠劲,通过自己努力,硬是扭转命运的普通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侯卫东的生意搭档——曾宪刚

这个从普通农民逆袭成岭西省大企业家的汉子,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01

从村干部到石场老板的逆袭

曾宪刚的老家在上青林的尖山村。退伍转业后,他曾到外地短暂打过工,靠当石匠谋生。他身上肌肉结实,手上老茧厚得惊人。回村后,他担任了青林镇尖山村的村委会主任。

青林山交通闭塞,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靠马驮进山。山上一大堆矿场资源运不出去,村民只能靠那点薄田维持生活,收入勉强糊口。就连村干部曾宪刚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侯卫东大学毕业后,因为镇上没人替他打招呼,结果被分配到这个偏远的山沟沟。白天跟他作伴的是窗前的麻雀,晚上陪伴他的则是满天星斗。这段无人问津的日子,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修通青林山的公路,盘活当地的经济,更是为自己争取一些政绩,侯卫东拼尽全力,终于修通了这条连本地人都搞不定的山路。

修路期间,他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有很多工作要跟村干部磨合协调。侯卫东和曾宪刚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极好,常去他家蹭饭吃。

当这条盘山公路修通后,曾宪刚主动找到侯卫东,商量着一起开石场做生意——他负责管理石场开采,侯卫东负责跑销售。

在九十年代,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碎石厂,至少也要几万块的启动资金,这笔钱凑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侯卫东一个月工资才三百多,给女朋友打电话都不够用,月月光。

他们俩东借西凑,还贷款,买设备、买炸药、拉电线、交青苗费和土地费,几乎是砸上了全部身家,总算把生意张罗起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那时候各地大兴建设,对石材的需求量极大,而青林山的石头取之不尽。运气也跟着站在他们这边,三个多月就做完了第一个订单,两人净赚十几万,当然对外也只敢宣称赚了小几万。

没想到那个年代的碎石市场几乎一片空白,生意好得出奇。第二笔生意款到账时,竟然有四十六万。对于他们来说,那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为了防备万一,他们两个人去交通局领取这笔钱的时候,甚至随身带了弹簧跳刀防身。

赚到钱后,曾宪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母亲去大城市看病。母亲的病拖了好多年,家里穷,老人一直舍不得花钱,只靠几副草药对付。如今兜里有了钱,去看病也不慌了。

九十年代初期,空调还是稀罕玩意儿。他们家条件改善后,成了村里第一户装空调的人家,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

02

暴富之后,黑夜中的血色悲剧

虽然曾宪刚发财后一直保持低调,但在那闭塞的小山村,曾宪刚家里一下子装了电话、空调,着实让其他村民们眼红不已。不用说,人家也能猜得到,曾宪刚的石场肯定是赚了老多钱了。

于是,有些人就起了歹心,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那天,曾宪刚和侯卫东去交通局领了工程款,回家后在曾家大摆了一桌酒,小范围内邀请了哥们过来喝酒,几个人喝得晕头转向。等朋友散去,夫妻俩收拾完饭桌,也早早睡了。

哪知,院子外埋伏着五个小混混,等到半夜里屋里没了动静后,就给院子里的看门狗下了药,随后提刀翻墙进院。

事发突然,曾宪刚酒喝多了,反应慢。等他回过神来,冰冷的匕首已经架在脖子上,逼他们交出家里的钱。

曾宪刚的老婆自打嫁过来,也没过几天好日子,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她平时就神经兮兮,觉得把钱放在银行里不保险,就全部取出来藏在家里。

不过她也懂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家里那十来万块钱,全被她取出来藏东藏西——米缸里两万,床下两万,箱子三万,墙洞里藏了十万。

现在深更半夜遇到歹徒突袭,这下她更是慌了神。

这伙强盗是老手,进屋就翻到箱子里的三万,还想搜更多。眼看家里辛苦攒的钱就这么没了,曾宪刚老婆心疼得不行。

曾宪刚虽然酒醒了,也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冷静下来后主动交代,床下还有。可就在歹徒掀床板的瞬间,双方扭打成一团。

五个歹徒持刀行凶,曾宪刚的老婆在混乱中被乱刀砍死,曾宪刚也身中数刀,命在旦夕。幸运的是,家里的电话被布盖住了,没被发现。

曾宪刚身体底子好,使出最后一丝力气给外面报了警,之后被送医抢救后捡回一命,但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当天他儿子刚好去了岳母家,这才躲过一劫。

可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劫难,他儿子整个吓懵了,整天缩在角落里不说话。如今好端端一个家也散架了,曾宪刚痛不欲生。

公安局虽全力破案,但那几个混混是黑社会头子黑娃的手下,得手后早已逃到外地,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曾宪刚只得把这股愤恨压在心头。等身体恢复后,他把院墙加高到三米五,上面插满玻璃碴,又养了几条大狼狗,院里挂满沙袋,又喊了村里几个小年轻,天天练拳打沙袋。

他还发誓,今后滴酒不沾,哪怕再喝一滴,他就是乌龟王八蛋。这话,他真做到了,曾经嗜酒如命的汉子再也没有喝过酒。

调查了好一阵,曾宪刚终于摸清了黑娃的行踪。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曾宪刚带着堂弟曾宪勇潜入黑娃的住处。两人趁黑朝黑娃脑袋来了一记闷棍,随后按住他的右手,麻利地挥舞着杀猪刀。

事后两个人很快就消失在夜幕中,将凶器和断手都扔进了一个天然的深井里。

老婆被杀、儿子受惊自闭,曾宪刚对社会上的流氓地痞恨之入骨。黑娃虽不是杀妻的凶手,但脱不了干系,这下总算是出了口恶气。

后来,真正杀害他妻子的瘦高个在外逃了几个月,钱花光了,以为风声已过,就悄悄地溜了回来。

那张脸,曾宪刚早就烂熟于胸,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只是他在黑暗中没被对方发现而已。他不动声色,伺机报仇。

那人是在外面耍惯了的人,在家里呆不住,约了几个平时一起吃喝嫖赌的狐朋狗友,喝酒、打牌。牌局结束的时候,他赢了两百多块钱,带着些醉意,高高兴兴地回家。

而曾宪刚怀里揣着一把土制手机,正躲在一条小路的隐蔽处,仇人瘦高个一出现,他当即扣动了扳机。

03

兄弟情深:两肋插刀,风雨同行

接连两起恶性事件,警方的目光也盯上了上青林,最大的嫌疑人自然是曾宪刚。所幸他事后处理干净,没被查出来。

如今为亡妻报了仇,心头压着的那口气终于出了,可换回来的却是空荡荡的心,自己失去了一只眼睛是一辈子的伤痛,妻子不在了,儿子也变得呆呆傻傻。

留在山里继续开石场固然能赚钱,可每次回家都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么下去他们家将永远笼罩在阴影中。

他决定带着儿子去县城,重新开始。

当时,侯卫东还在给县委书记祝焱当秘书。曾宪刚在县城的中山东路98号一楼,开了一家三百多平米的大店,专营高档板砖、洁具。

为了照应生意,他也从老家带了几个兄弟来帮忙。哪知道,开业第一天就被黑社会砸了场子。一番打斗下来,兄弟曾宪印只受了些皮外伤,缝合后就能出院,秦敢伤得重些,需要住院。

不过,当这帮小混混扭送到派出所时,事后才知道曾宪刚和侯卫东的交情颇深,就再也不敢给他找麻烦了。

此后,曾宪刚把山上的石场交给别人打理,自己在益杨县城打拼,日子逐渐有了起色,渐渐也从妻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跟着他的几位小兄弟,也跟着沾了光。

曾宪勇是他的堂弟,两人曾一起对付黑娃,算是过命的兄弟。秦敢是村支书秦大江的儿子,当年若不是秦大江暗中运作,侯卫东也很难跳票当上青林镇副镇长。

曾宪勇和秦敢想去成津县搞磷矿厂,两人凑了八十多万,还差两百万。曾宪刚的家装生意正红火,他二话不说就帮两个小兄弟凑齐了两百万。

再后来,侯卫东整治成津县的铅锌矿,铅锌矿业背后涉及到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这一片黑社会横行,秦敢和曾宪勇两个外乡人来别人的地盘找食吃,为了保命,连枪支都搞到了,以备不时之需。

这两个兄弟胆大、路子野,眼看磷矿能发财,结果误打误撞买到一个富矿,家当全砸进去了,还没收回本,就和当地恶霸起了冲突,秦敢还被抓了。

这时候,曾宪刚的生意做大了,也和店里的一个打工妹好上了,算是给残缺的家补了个缺。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渐渐地远离了那些刀光剑影之事。

因此,当秦敢和曾宪勇要到成津来做磷矿生意之时,他偷着妻子宋致成,为两人提供了资金,自己却坚决不参与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

眼下兄弟有难,曾宪刚还是二话不说,立马找到县委书记侯卫东帮忙。最后,秦敢和曾宪勇同意给公安当眼线,才得以平安脱身。

事后,曾宪刚摆上一桌好酒好菜给两兄弟接风洗尘,自己却滴酒不沾。临走还不忘提醒他们,一定要加强防范,让他们把二楼的门口加上防盗门,自己的独眼就是血的教训。

秦敢和曾宪勇的磷矿后来慢慢步入正轨,正值侯卫东在县里整顿矿业秩序。为了配合政府布置下来的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两人的资金链断裂。他们只能找曾宪刚再借四百万,说好了这笔钱算入干股,赚了钱就分红。

可等他们过了难关,磷矿赚钱了,兄弟俩却反悔,只是把四百万还了,分红的事只字不提。

曾宪刚把他们当亲兄弟一般看待,没想到他掏心窝地对待两兄弟,最后还是被人家摆了一道,这下心里像被扎了一根针一样,隐隐刺痛。

好在他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也没怎么太往心里去。

这时候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侯卫东在竞选沙州副市长的紧要关头,接连有人向纪委递交侯卫东的匿名举报信,说他一个公职人员却私下里开着碎石厂。

迫于形势所逼,侯卫东就找到了老搭档曾宪刚,打算以两百万的低价卖掉两个碎石厂。

曾宪刚想帮他代持,风险算在自己头上,侯卫东却不同意。

曾宪刚又提出一个新的方案,碎石场转到自己的名下,他花两百万买来当干股,利润再分三成给侯卫东。他这么做也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好搭档吃亏,当然这个方案还是被侯卫东否决了。

曾宪刚最后还是以两百万的价钱,买下了侯卫东名下的石场,也算是帮他了却了一桩心事。

在这桩买卖里,他的格局显然要比他那两个小兄弟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个段位。

就这样,曾宪刚名下已经有了四座石场,他干脆注册了一家建材公司,把四个场子交给得力干将打理。省城的家具生意正火得烫手,他确实抽不出多余时间管理碎石厂。

可也正因为搬到了省城,他的生意更旺,眼界更阔,跟各界名流推杯换盏也能游刃有余。

加上他本就豪爽大气,三两下就从区政协委员升到省政协委员。这个位子虽没什么实权,却给事业多上了一道保险杠

自此,他成了名正言顺的“两栖动物”——官场里能说上话,商场里能拍板决策——在岭西省混得风生水起,日子一路顺风顺水。

04

铁汉柔情,阳光终会照进来

十年前的曾宪刚还是尖山村地道的泥腿子。

侯卫东记得最清楚——那会他们俩请益杨交通局财务科长吃饭,舞厅里灯光摇曳,曾宪刚像根木桩杵在角落,手脚尴尬得没地搁,浑身不自在,也不敢跟科长多说一句话。

谁能想到,一场家破人亡的变故,竟把这个土包子生生劈成了另一副模样。

给亡妻报仇之后(血债血偿,这种方式不提倡哈),他一路向前,脱胎换骨,重新开辟了一番新事业,成为岭西省有头有脸的企业家,最终幸运之神再一次向他敞开了怀抱。

反观当年一起在青林镇当村干部的老伙计,如今依然窝在青林山上,围着旧桌搓麻将,一圈一圈,年轮似的混日子。

不过,有人说他睚眦必报,也有人赞他义薄云天,对妻子有情有义,对兄弟两肋插刀。争议再多,都挡不住他一步一步从阴影下走到阳光中。

曾宪刚只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命运曾经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让他家破人亡。可真正的硬汉,总能将一手烂得不能再烂的牌打成王炸。

生活从不赖账,只要你在用力地向上生长,迟到的幸福,终究会踩着点来敲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