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要让以色列人经历两次“过河”?一次红海不够吗?那场景,已经足够惊天动地了:浩瀚的海水被劈开,成为墙立在两边,百姓走在干地上,身后埃及的追兵却被吞没。那一夜,他们亲眼看见了↑的大能。我们都会想,如果是我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奇迹那这辈子无论再遇到什么,都应该不会害怕了吧。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四十年后,↑又带领他们来到约旦河边。这一次,河水正涨溢,脚下奔腾的水声足以让人心里发抖。那一刻,他们心中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我们再一次过水?难道第一次还不够吗?
第一次面对红海,他们根本没有选择。前面是海,后面是追兵,他们只能绝望地大喊大叫。而↑怜-敏他们,在他们还没学会如何xin-靠的时候,就替他们开了一条生路。那是整-救。是“白白的N-点”。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站在那里,看见了奇迹。但问题是:这种“容易的奇迹”并没有让他们变得坚强。很快,他们就在旷野里抱怨,说不如回埃及去吃肉锅。他们的脚虽然离开了埃及,心却还留在奴隶的舒适区。他们在红海逃脱,却没能在红海中成长。
第二次,约旦河就在眼前。可这一次,↑带领的方式不一样了。他没有先把水分开,而是吩咐剂-司抬着月-柜下去,脚先踏下去,水才会止住。这是完全不同的考验。红海的时候,↑在人前面出手;约旦河的时候,他却要人先回应。红海让人看见奇迹;约旦河让人借着顺服成为奇迹流露的入口。想象那一刻,约旦河水仍旧翻腾不息,脚边的浪花拍打着石头,声音越来越急。剂-司们举着柜,脚尖已经逼近河面,心跳也随之加快。是踏下去,还是停在岸边?若水没有分开,他们会立刻被吞没。但就是在这样的张力里,信心才能显出本色——不是先看见水退去才迈步,而是先把脚伸出去,然后才亲眼见证↑的作为。
两次过水,其实分别对应两种“死”。
红海,是对埃及的死,是和过去的主人断开,从奴役中被拯救。
约旦河,是对自己老我的死,是把旷野里那颗游移、抱怨、惧怕的心埋葬,让人愿意真正进入↑的产业。
前者是“我不再属于法老”。
后者是“我不再属于自己”。
说实话,第一种死很容易,因为是别人不好,我当然愿意离开。
第二种死却很难,因为是对付自己:对付我的惧怕、我的小心计算、我的安逸习惯。因为红海只是“出来”,约旦河却是“进去”。因为红海是“生存下来”,约旦河是“进入命定”。因为红海是“↑替我做”,约旦河是“我要与↑同工”。走出红海之后,你还可以在旷野里抱怨,仍旧活得像个孩子。可如果你要踏过约旦河,就意味着你要承担责任,你要为↑去蒸-战。我们都有过“红海”的经历:岛-告得蒙应允,病痛得衣-治,危机中↑奇妙地伸手。那时候,我们欢呼雀跃,觉得↑太真实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生活里更多的是“约旦河”:他不再直接替我们解决,而是要我们先迈出信心的脚步;要我们先瞬-服,才看见水分开。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就停在这里了。
他们在红海得救,却终身停留在旷野。因为走过约旦河,意味着要死掉自己那一套旧的思维、旧的安全感,意味着要放下对“马上看见”的渴望。很多人宁愿在旷野吃免费的吗哪,也不愿意进入迦南去撒种收割。人们巴不得说:“你替我做吧”,也不愿听见↑说:“你踏下去,我与你同工”。也许你正在站在自己的“约旦河”前。可能是一次要迈出的决定,可能是一段关系的交托,可能是一个hu-召。水在你脚边涌动,你心里很清楚:这一步若走出去,就再也不能回到旷野的安逸了。
红海容易,因为是“你什么都不用做”;
约旦河的艰难,是因为“你必须先走出去”。
可是真正能把你带进信心的生命的,从来不是红海,而是约旦河。
红海救-熟了你的过去,但约旦河决定了你的未来。你要停在旷野,还是要带着信心进入美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