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2》(77-257页)

第十章放弃完美的理念

你的头发,你的脸,你的衣服,你的房间,你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你自己,你比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样都要奇妙和美丽,这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永远不会是粗鲁愚蠢或者卑微的。他们只是你暂时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们无法定义你这个人。

第11章这里住着一个坚强的孩子

细心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我们希望他怎么做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允许和支持孩子忠实于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情感就会更完整而不会分裂。感受永远不会因为遭到禁止而消失,只会被扭曲。并且以异常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未经处理的情绪感受会发展成找不到满足的需求,明智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吸收和代谢。

第12章这与你无关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奋斗探索茁壮成长和享受生命的,在这段旅程中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

我们并不总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13章,学习阅读孩子的心情

父母有时要像侦探一样通过孩子的行为洞察他们心情的蛛丝马迹。孩子总是通过其行为不断地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破译线索,就不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无法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只有挖掘和面对我们童年时代残留的伤痛才能辨别孩子的真实感受,找出明智的应对方法,尊重他们的感情。

第14章尊重孩子意味着什么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考虑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表达真情实感的自由空间,避免独裁和控制。

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屈服于他们的意愿,也不是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每当我们按照自己潜意识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时,就会蛮横的否认孩子的独特性,进而伤害他们。

家长尊重孩子感受的唯一方法是首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摆脱了自己的情感困扰才能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成长,拒绝专制和放任。尊重孩子意味着把他们视为真正的人,就像我们希望别人把我们作为真正的人来对待那样。处理问题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感受的尊重程度。

第15章你的要求公平吗?

当孩子表现出种种幼稚的行为时,父母无需将它当成问题对待,幽默感是化解一切的良药,没有什么比欢笑更能打破紧张和冲突了。

第16章在孩子的过渡阶段保持理智

在孩子成长中的过渡期,父母不应该给孩子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应该安抚他们,带领他们安然走过生活的高峰和低谷。

孩子天生懂得随机应变,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而不是操纵。如果我们横加干涉,孩子非但永远学不会自我调节,可能还会以欺骗的形式反过来操纵我们。对他人的控制欲来自共生关系中的一个错误观点。我们认为被控制者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觉得他们应该像我们一样。当我们成熟的走出共生关系后,就需要接受统一性,他让我们看到别人与我们是相似的个体,所以他们理应向我们一样走自己的路,活出真正的自我。

第17章哄骗孩子并不容易

孩子知道自己的心,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他们跟从内心的声音。

第18章等孩子疏远你的时候

如果我们选择谴责和惩罚,就会不可避免的削弱沟通,甚至彻底关闭沟通之门。一次创造性的对话,其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使得他们的行为自然的符合自身的最佳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与我们分享他们的问题,使我们能够创造性的制定符合他们要求的标准,安全意味着孩子可以说他们想说的话,坦诚的交流无需被评判训斥或惩罚。

第19章关于规则的规则

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唯一规则是确保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大多数冲突其实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些次要的东西,忽视了对孩子的发展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为了生活必须的事情而战,而不是围绕着可有可无的问题纠缠不休。所谓生活的必须当然包括刷牙洗澡学习阅读和写字发展社交关系尊重他人等等,这些技能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复杂性,但他们并非我们潜意识的偏好,而是每个人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东西。与之相反还有一些可有可无的目标,比如孩子长大后是不是非得成为游泳明星科学家开豪车或者住豪宅。

第20章如何应对叛逆的青少年


-21章避免作业战役

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反而用各种强加的课程来取得他们对全世界的自由探索,他们就会失去与生俱来的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22章孩子为什么会欺负别人

我们要以身作则,在应对挫折的方式上给孩子做出榜样,消除他们遇到问题时无能为力的感觉。不能惩罚孩子,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觉,不害怕说出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如果事态严重,家长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孩子,但也要切合他们的需要,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无所畏惧和自我保护都很重要。

第23章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良好的行为不是由人为的规范或者与别人的比较决定的,而是指切合孩子实际情况的行为。如果我们能从给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离变成试图理解孩子的行为,就会认识到孩子需要自由的忠实于本真的自我,而不是符合我们对他们的期望。

-24章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自古就有的推行纪律和惩罚的传统导致我们的世界变得疯狂和不可理喻。

第25章执行纪律的隐藏原因

假如孩子的发展曲线和父母的心愿产生了冲突,他们就会害怕作出真实的回应,他们甚至可能会因使父母伤心感到内疚,进而迷失了自我,表现出虚假的人格。

我们要让孩子从实现父母梦想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因为这些梦想植根于我们的需求而不是他们的,然后他们才能够努力发现自己的心声,通过自己的经验走上符合自我的真实道路,这是我们送给所有孩子的最好礼物。孩子获得幸福与成功会让我们感到开心,但那已不是是我们追逐的首要目标。

第26章联结的力量

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孩子联结而非不断地纠正,他们所有孩子都渴望连接而不是纠正。当孩子即将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与我们交谈,允许他们设定谈话的基调,而我们只需做一个倾听者。当孩子到家时我们要微笑着开门,无论他们是否也对我们微笑和拥抱,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他们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父母全然接纳。换言之,孩子是导演,回家之后他们有权要求父母为他们提供所需之物,我们不能心急,要等待真实连接展开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更容易重视精神联系,并想用它代替情感联系,通常这意味着交谈。我们认为通过谈话就可以与孩子产生连接,然而往往会用话语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倾听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放空思想进入一种全然静默的状态,这样才能与孩子的情绪协调一致,让孩子察觉到真实的自我。

进入舒适自在的静默状态是父母与孩子产生连接的前提。六个步骤:W见证,I调查,N中立N协商,E共情,R解决。

第27章见证

我听到你,我看见你,我接纳你。

眼前的人是我的老师,我过去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眼前的情景会扩大我的视野,我会从自己的发现中受益良多。

眼前的人是作为朋友来到我身边的,而不是敌人

以眼前的情景是我内心状态的反映,我如何应对这反映出我的自我感受。

眼前的情景在不完美中自有完美,而我也是这样。

第28章调查

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孩子,支持其保有自我,绝不把我们的方式强加在他们身上,不提供直接指导,而是让孩子反思自己最深层的愿望,使其开花结果。很多时候当我们询问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往往倾向于指责而不是对于原因的真正调查,我们不是真正渴望了解孩子,只是想改变他们,除非我们会有真正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否则调查将走入死胡同。

第29章中立

中立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状态,放下所有情绪包袱,不要有任何情绪暗示,不要对孩子的表白有任何评判。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明白它已经压倒了孩子的逻辑和良好的判断力,那么就更明白指责孩子只能适得其反,这不仅会加剧孩子的内疚更会激化亲子间的冲突。中立意味着我们能够容忍情绪,从而有能力帮助孩子容忍他们自己。我们越实事求是就越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使他们逐渐学会表达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内在的冲动就会消散,一旦父母觉得在情感上保持了中立,就可以与孩子展开对话。

第30章协商

如果父母能够教会孩子协商谈判,就是鼓励他们将生活视为创作的过程。许多情况下并不适合采取非黑即白的解决方案,假设一方想要A方案另一方赞同B方案,那么不妨同时照顾到双方的需求,商讨出C方案。要让孩子意识到想要解决问题就得先放下成见,共同寻求新的见解,实现开拓创新。虽然妥协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也会在协商的基础上获得双赢的解决方案。在谈判过程中我们寻求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互相促进而不是强迫其中一方投降。有效地进行谈判关键是能够容忍冲突,通过协商我们去学会了自我主张,也学会了尊重和兑现他人的愿望。

第31章共情

只有在情感上与内在自我建立连接我们才有可能与他人产生共情,看到他们的本来面目。无论我们将对方的问题看得极其严重还是微不足道,都无关紧要。我们没有资格评判他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能够承受的东西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用一种全然和谐的方式与他们同在。我们大部分时间要做的就是倾听和陪伴,如果你觉得需要共情就保持沉默,直视对方的眼睛,全神贯注于对方的感受。只需保持沉默。如果对方发起讨论,你的目标永远是引导他关注自我。

第32章重复、练习和解决

无论我们决定如何应对某个挑战,孩子都需要在个性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将学会信任自己内在的声音。挖掘内在的潜力,克服生活的困难。因为父母为孩子营造了有利于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感觉解决问题的环境,所以孩子就不惧怕痛苦孤独和愤怒,也不需要通过唤起这些情感来保护自己。他们会以开放的心态和高度的技巧面对和解决出现的困难。强大的决心不仅能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挑战,还能支持他们人生的冒险。尊重孩子个性与感受的父母,能让孩子学会利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各种局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