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迷茫,谁来照亮方向?——很多人
我曾经有过很多书,它们丰富了我的世界,却让我更迷茫,因为它们都不是经典。在前进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很久,我才明白了这一点。
整个少年时代,我都是渴望书的,那时可读的太少,见到一个带字的纸都要琢磨半天。此处用“个”,是因为,很多时候捡到的不过是个小纸片。
初中时候像是有无穷无尽的时光,学习的烦恼、成长的烦恼还没有铺天盖地袭来。每天下午放学后,慢慢蹓跶在回家的路上,看深深的小巷子里密密的树,树叶缝里细碎的蓝天。时光漫长,学习游刃有余,生活没有太高要求,每天食堂里的饭足够果腹,剩下的是大片大片阅读的时间。
那时不知忧愁,语文老师安排的日记,我总是写不下去,因为没想那么多。有天下午放学,校园的广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暑假的童年”,那是我仅有的伤感了吧。
也许此时应看些能塑造性格的书,比如《论语》之类,哪怕看些心灵鸡汤,励志短文也行,可惜我能找到的都是故事会之类。
后来偶然在学校图书馆接触到了诗词,仿佛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扇门。我仔仔细细读每一个字,有一段时间心灵是空茫阔大的,心有所感,无话可说。
我一头栽进了诗词的世界,自己翻译,写很多鉴赏文章,因为喜欢诗词的境界,我还开始练毛笔字,当然,没有人指导加上自己没有毅力,这事没有下文了。而我直到十几年后,才知道拿毛笔的正确姿势。
高中,也许是大部分人的噩梦,没完没了的作业,没有尽头的日子,我每日沉溺在幻想里,无声地反抗。
那时候读了太多太多的书。我认定自己是个文科生,晚自习放学后,宿舍里同学都在做数学题物理题,我却研究诗歌和张爱玲小说。
可惜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我放弃过的数理化狠狠回来打脸了。
高中时有一个暑假,一个人回到老家,就想求一份安静,少年,内心的世界打开,与外界总是格格不入的,只带了《红楼梦》。每天早上、傍晚去地田地里走走。中午热的时候,就猫在家看书,并不孤单,与书中人同喜同悲。家里没有电,夜里独自躺在屋檐下看星星。
有一夜忽然下起了暴雨,天空中响着炸雷,道道闪电都是红色的,形状各异,瑰丽异常,东西南北,出现又隐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一道的都是不同的。那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闪电。第二天去姑姑家,表姐说那是她见过的最可怕的闪电,吓坏了,姑姑搂着她一夜。
《红楼梦》算是我为自己积累的最大一笔财富,许多情节熟记于心。有了电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视剧《红楼梦看了一遍。那是一种氛围,你情不自禁就优雅了、安静了,远离了尘嚣。
这是我和经典的三次握手了,它们在我生命中留下清晰的痕迹。
可惜诗词多是失意人的失意语,曹雪芹落魄,张爱玲坎坷。我的人生也缺少斗争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