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Ivan班长的一段精彩感悟,其中提到“鸡汤”二字,忽然引发我不少联想。
在中文语境里,“鸡汤”这个词常常带着贬义,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温暖却空洞、缺乏实质内容的心灵慰藉。
但我越来越觉得,“鸡汤”之所以让人反感,并不总是因为它本身空洞,而是因为读它的人,还未到那个能真正吸收它的状态。
很多“鸡汤”其实是真知灼见,是浓缩的生命经验与智慧,只是当我们状态未到、内心 尚未准备好接纳时,它就像补品喂给病弱之身,虚不受补,反而起了反效果,于是我 们便讥讽它、否定它,甚至排斥它。
所以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
那些一眼看上去像“鸡汤”的句子,如果有一天让你读得入心、眼眶微热,那说明你已经长出了接纳它的内在力量。
正如易效能强调的,“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对一段文字的喜恶,其实更多反映的是我 的状态与视角。我看不惯的、我讨厌的,也许并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内在的投射。
若我内心足够稳定、开放、丰盛,很多曾经嗤之以鼻的“鸡汤”,也许就会变成那 一刻最及时的“补药”。
愿我们在通往成长的路上,逐步拥有那份“受补”的能力,也愿我们不轻易否定一碗热 汤背后的温柔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