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配方:少一分评论,多一点观察


家本是温暖的港湾,却常因沟通不畅变成无硝烟的战场!恩爱的夫妻变成敌我双方,战争无休无止。战争的导火线是女儿的无理取闹。
全职宝妈:唉!好烦啊!女儿今天又“大闹天宫”了。
缺席爸爸:又怎么了?这孩子实在太叛逆,太不懂事了!以后肯定没什么出息啊!你也是,怎么这么软弱啊!一点母亲的威信都没有!连女儿都管教不好!
全职宝妈:你很厉害是吧,你来管啊!你使孩子长期缺失父爱,你才是一个不负责的爸爸!

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互相抱怨,互相指责。最后呢?两败俱伤。同时也忘记了沟通的初衷。

感恩遇见“浅阅深读”共读会,通过《非暴力沟通》第四节课“区分观察与评论”的学习,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觉察。原来,我和宝爸都陷入了非暴力沟通“观察”与“评论”的陷阱: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在非暴力沟通中,当我们想要清晰且诚恳地向他人表达我们的状态时,“观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给予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一个是静态的语言,还有一个是动态的语言。

静态语言:评判

所谓静态语言和动态语言是相对的。静态语言是指,我们对一个人或其行为给出的评判,相对固定不变,过去是现在也是。如“他很懒”、“他真笨”,从时间上说的是,他过去一直都这样,而且今后也会这样,相对固定不变。很显然人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

文章开头的对话中,父母对孩子的贴标签行为,就属于静态语言。因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父母就理所当然地给她贴上了“叛逆”的标签,父母并没有“观察”到女儿闹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孩子也许只是因为需求没被满足,又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已。孩子只是渴望被父母“看见”,父母往往视而不见。

孩子往往欠缺情绪管理能力,遇到挫败时很容易以错误的方式发泄情绪。此时,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贴“叛逆”的标签,并且在每一次孩子控制住情绪时都向孩子传达:“你看你是可以做到的!”那么在控制情绪这件事上,孩子就会有胜任感,内在动机就能被激发。

马歇尔倾向于避免使用负面标签定义人,例如文章开头的对话中,爸爸和妈妈对女儿使用了叛逆这个负面标签,爸爸又给妈妈贴上了软弱的负面标签,妈妈随即反击,给爸爸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在这样互贴标签的战争中,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使战争升级。本来夫妻双方想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结果呢?和平会晤演变为两败俱伤的战争。

动态语言:观察

既然评判是静态的语言,那我们的观察就是动态的语言。动态语言是指,对一个人所说所做的描述,对当下发生事情的陈述,它描述的是一时而非一世。

非暴力沟通正是这样的语言,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关注的是当下的状态,“观察”是指当下发生了什么,“感受和需要”是指当下内在鲜活的东西,“请求”也是指向对方立即可以答应的行动。如父母“评判”女儿“他很叛逆”,相对的“观察”是,“她无理取闹。”说的是他一次性的动作。因此,相比较而言,我们称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

某种程度上说,动态的语言更接近事实,同时不容易引起歧义或冲突,反过来更容易促进理解,更容易建立连接。

非暴力沟通鼓励用动态的语言,多用动词、不带情感色彩地陈述观察到的一切。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高频词语来区分观察和评价:

“每次”“曾”等词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中表达的是评论。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总之: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使用以下评论的高频率词汇:经常、很少、总是、从不、太、很等。

让我们一起践行“知行合一”的爱,多使用爱的语言:多一点观察,少一点评论。

让家庭成为爱的港湾,大家携手共谱幸福的乐章。

我是左手育儿、右手成长的全职宝妈瞳欣晓萌。热爱生活,相信梦想,相信童话,相信世间的一切小确幸。
梦想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自己。
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奇妙和温柔,也许,这就是童话的秘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