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疾病进程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DR呈进展性

DR主要有两大发病机制:视网膜微血管闭塞和视网膜微血管渗漏。

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形成因子释放,从而刺激视网膜生成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破裂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增生,甚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另外,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可导致视网膜水肿、破性渗出、视网膜出血。

缺血的视网膜随自然病程逐渐萎缩、变薄,从而缓解缺血状态,不再生成VEGF,使病情稳定,理论上清除已产生的VEGF可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很多危险因素可导致DR快速进展,包括年轻患者、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差、肾功能不全、孕产期、白内障手术、激光治疗等。

严格控制血糖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但血糖水平与DR发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并非控制好血糖就能防止DR的发生,同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是发生DR的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干预。

二、视力不是判断DR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DR可长期不影响中心视力,不易被患者感知、发现,患者认识不到定期散瞳检查眼底的重要性。

我们应当把DR作为糖尿病重要监测指标纳入糖尿病日常监控体系,以期对DR有效预防、早期发现,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

我国DR发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率高,绝对数量大,增长迅速,就诊过晚,中青年发病,危害重。年轻或1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视力预后较好。

三、激光治疗干预未必就能阻止病情进展

激光治疗是DR治疗的重要里程碑,DR研究显示,及时的激光治疗可减少重度视力丧失达60%。

激光治疗对不同阶段DR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对于非增生期DR,未形成新生血管时,良好、正确的激光治疗3~6个月后病情可完全稳定,而对于新生血管已经形成的患者,应先抗VEGF治疗。

抗VEGF是DR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其使DR第一次可能逆转,改变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模式,延迟激光治疗和(或)减少激光治疗的副作用,辅助手术和(或)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同时,对这类患者激光治疗的目的除尽可能完成PRP激光治疗外,还应为玻璃体手术治疗做准备。

四、手术治疗的时机宜早不宜迟

成功的早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预后好;对于增殖性DR患者,完全的激光治疗后,患眼仍可能进展,需手术治疗,如果延误手术时机,尤其在不完全激光治疗后延误手术时机,对患眼破坏巨大,预后差。一次手术成功后长期稳定性良好,不成功的手术可导致疾病快速恶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小步,一大步。 记得十天精读打卡活动刚出来的时候,我瞟了几眼。但并没有急着报名,拖延症好像一直都是我的专利,拖延...
    Shelly_4169阅读 362评论 6 6
  • 好久没有写晨读感悟了,好久没有打开晨读感悟了,也好久没有看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这段深入骨髓的话了, ...
    再认真点阅读 385评论 3 3
  • 为了把写作这件事持续践行下去,完成坚持写7年、与大家一起去南极的目标,我需要梳理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与框架,重塑自...
    Barry明少阅读 366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