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亲密关系修习营Day 11
在修习营里,不知不觉一半的日子过去了,应老师引领我们带着学问践行实修。到今天为止感觉书写越来越有深度。听到应老师《阅人》微课里的一句话,我反复听了好几遍:作为父母,很好地灵动地运用这些模式,不把自己固化在一种模式里,那我们的孩子也会发展出非常有弹性的性格。
《阅人》里讲到三种处世模式:归纳、演绎和外展。我发现平常我在跟家人的生活中,我一般不会太在意细节,大局上稳妥就可以了。爱人下厨做菜,无论他做什么菜我都是为他点赞,从不挑食。爱人有一次问我:“这个红烧排骨好不好吃?”我说:“好吃的。”他接着说:“我盐放多了,我吃着有点咸,你不咸吗?”我故意笑着回到道:“下饭吃刚刚好,能吃就行。”我看到他当时看我的表情是一脸无语。
在养育儿子过程中,我对儿子的限制比较少,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我会让他尽情的玩耍。如果是爱人陪着儿子出门,他看到儿子走路蹦蹦跳跳的话,他就会制止儿子说:“怎么这样走路的,好好走路不行吗?摔到了怎么办?”爱人是个注重细节的人,他经常会提醒我跟儿子今天气温几度,是加衣服还是减衣服。以至于我现在都条件反射性地问他:“今天几度,天气怎样?”我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是大画面的,以全局为重,只要是还过得去的,我就不太会注意细节。就因为如此,爱人有时很不能理解到我,我们曾经因为家庭琐事吵架“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细想是我跟爱人的处事模式不同,我们的模式不匹配。应老师有句话:去调整自己与他的模式相匹配。无论在与儿子,与爱人,与公婆,与父母的相处中,我越来越相信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做到灵动地运用多种模式去应对各种关系。应老师的《阅人》专栏,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