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家信,千古良言

一一读巜曾国藩家书》有感

    曾国藩,那个连小偷都嫌弃太笨的人,却凭借不懈地努力,成就了一生的传奇。

      他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朝庭称赞为“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射清正”,也被后人誉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古今第一完人”。我从巜曾国藩传》一书中,读出了他的认真,他的努力,他的坚持,他的睿智。这个暑假,我又读了巜曾国藩家书》,从中读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曾国藩。诚如编者所言:“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给予人们无数做人智慧的老者,一个参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曾读过这样一句话:“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懂怜悯;见自己,明归途。”曾国藩就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在家信中,他以自己为例,“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交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的智慧与善良,他的自省与恒心,他对兄弟:和后辈的教导与关爱,都给后人许多启迪。。

      读书,是人生第一大要务。巜曾国藩传》中,有这样的内容。他到了京城,入了翰林院之后,突然发现,他对四书五经以外的书,一无所知,在同僚们面前,他真的是土的掉渣。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读书,也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事业。他在家信中,多次提到读书的话题。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在给兄弟的信中说,读书不在于环境,“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读书,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这些话,对那些埋怨班风不好,老师太严的学生不是很好的警示吗?他还在另一封信中,严肃地告诫兄弟,“天破了有女娲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弟只安心自管功课,何必问其他哉?”戒除"三闲”,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原则。

      善于反省,则是进步最大的动力。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人。初到京城,他喜欢找人聊天,喜欢凑热闹,甚至喜欢到菜市口看杀人。他一旦认识到这些喜好会影响到他的进步时,他立即止损。他用写日记的方式日日反省自己,还把自己交给好友,让他们监督自己改正缺点。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曾子曾“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的成就,很大成分归功于他的善于自我反省。

      戒骄戒躁,谦谨有恒,是他对兄弟子侄们的衷心教诲。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第一要除骄傲习气,中天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看到兄弟信中有些抱怨,他劝道:“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牢骚太甚者,其后必抑塞。”这让我想到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杨绛先生也对年轻人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想的太多。”戒骄戒躁,谦谨有恒,才能拍所成就。

      曾国藩真是一个智者,他深知“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在如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反复告诫家中的子侄辈,不要流于骄佚,要以谦勤为主。这份清醒,这份谨慎,是何等难得。

      曾国藩读书有道,教子有方,处世有原则,每一封平常的家信中,无不透露着这个智者身上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也给每一位读者送去生活的启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