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菲儿是我的一个好友,前不久,她去相亲,相出了感觉。
当时,两人约好在一家咖啡厅见面,她先到,那个男孩后到。她没见过那个男孩,但当一个男孩走进咖啡厅的一刹那,她看到了他,并被他的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就是他了,不是他也得是他。”菲儿对自己说。
还好,果真就是他。更幸运的是,他对菲儿也很有感觉,于是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此前,菲儿刚结束了一场恋爱,而且是一场本来很有感觉的恋爱。所以,她很担忧上一次恋爱未果会对新的恋爱产生影响,于是约我谈谈。
“他像你的爸爸吗?”听她讲完感觉,我劈头就问。因为常和我聊,菲儿对心理学也有了相当的了解,而我和她聊天也从不约束自己,总是直指内心,试图知心见性。
“不像,一点都不像。”菲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
“好吧,那我们就从细节谈起吧。”我放下了那个刺刀见红的问题,和她谈起了约会的细节,让她自己慢慢描绘,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结果,菲儿讲出了一个又一个关键的细节。这些细节显示,这个男孩的个性和菲儿的爸爸,实在是像极了。
谈话进行了两个小时,最后,我们一一总结,至少找出这个男孩有十来处和她的爸爸特别相像。譬如,一样的有控制欲望,一样的有点强迫症性质地爱干净,一样的对女性忠诚……
找到了这么多相像之处,菲儿感觉到了一些恐惧,她感慨地说:“原来,爱的感觉,就是又找到了一个老爸?”
“的确如此,”我回答说。意识上,菲儿看到的,是一个干净、阳光而乐观的大男孩;潜意识上,菲儿看到的更多。她在看到这个男孩的第一眼,就已经嗅到了这个男孩一切重要的心性。这些她无法诉诸言语的信息,在对她说,这个人像极了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
于是,她来电了,甚至已经爱上他,正如以前她爱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她的爸爸一样。
熟悉感是一见钟情的秘密。
【2】
阿玉是一名近30岁的女子,她刚结束了一场令她身心疲惫的恋爱。男友小邓小她4岁。除了年龄小,小邓的学历、工作和收入等各方面都不如她。
这一切也就罢了,最令阿玉不能忍受的是,小邓特缠人。因为做销售,阿玉常陪客户应酬,这让小邓非常不放心,他每天都会盘问阿玉“你去哪儿了”“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
阿玉自认为没做亏心事,总是在第一时间如实相告。然而,小邓必然会说:“我不信!”
他从来都不相信她给出的第一个解释,一定会继续逼问下去,直到她编出一个更复杂的理由,小邓才会半信半疑地收场。
对此,阿玉说,她很痛苦。
“既然如此,为什么和这么缠人的小男孩走到一起?”我继续问她。
阿玉说,她一开始认为,他这么缠人,恰恰证明他爱她,所以很享受这一点,有时还为此感到一丝得意。等到后来他实在太缠人了,她才感到了厌倦:“太累了,每天都至少用半个小时解释,几个小时也很常见,有时得用上一个晚上,搞得两人都筋疲力尽。”
“以前恋爱过吗?”我再问。
“谈过两次。”阿玉回答说。
“谈谈前男友吧。”我说。
她坦然地谈了起来。结果发现,原来她的三个男友都很缠人,不过前两个男友都好一些。初恋男友和她认识了半年后变得缠人,盘问了她两年后,两人分手了。第二个男友要更好一些,和她相处三年后才变得很缠人,以前从不盘问的他后来也变得每天都要盘问她。盘问了三年后,两人也分手了。第三个在缠人上最厉害,刚确立恋爱关系后就开始整天逼问她。
显然,第二个男友的缠人是被阿玉教会的。阿玉承认,第二个男友的安全感太强,很少特别关注她,这让她一度很不高兴,此后有意无意中,她和异性朋友的交往多了起来,而第二个男友最终也变得紧张起来。
有趣的是,这三个男子盘问她时所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你去哪儿了”“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我不信”。他们都不相信她一开始所给出的理由,他们都要阿玉说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后才会停止盘问,而这个看似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却往往是编造的。
“没办法,我不想无休止地吵下去,只好编个理由让他们停下来。”阿玉解释说。
“更早的时候,还有谁经常盘问你?”我突然问她。
“哦……我爸爸。”迟疑了一会儿后,阿玉回答说。
原来,阿玉从小习惯了这种对话模式。小时候,爸爸要求她按时回家,一旦没及时回家就得接受爸爸的盘问,而且盘问时爸爸说的话就是“你去哪儿了”“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
一开始,阿玉总会如实相告,而爸爸也铁定会说“我不信”,于是阿玉不得不编造一些更复杂的理由,好通过爸爸的盘问。
和阿玉没深谈,不过我相信,当她爸爸盘问她的时候,意识上,她会觉得烦,而潜意识上,因为爸爸如此在乎她,她肯定会有一丝得意感的。
所以,很多女孩在找自己另一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间的往自己父亲的影子上靠,因为父亲的形象从小就给了她太多的安全感。以至于很多女孩后来惊呼原来自己找的男朋友居然就是另一个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