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三个阶段

第110篇

很多家长都爱孩子,都说我陪伴了孩子很多,可是孩子没有收到。陪伴孩子分为三个阶段:

第1个阶段是身体的陪伴。0~2岁主要是母亲,2~7岁父母共同陪伴,7岁以上减少身体的陪伴。

第2个阶段思想的陪伴。5~18岁语言、思维、道德、逻辑推理、社会化规则、基本法律的教育。父母通过沟通教会孩子基本的思维方式,逐渐发展为孩子自主的主动思考,吸收整合其他人的思维。

第3个阶段精神的陪伴。

前两个阶段陪伴教育成功的孩子,将学会主动和父母商量自己的事情,他们懂得吸收父母、他人的智慧,经验依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客观条件,选择最恰当的应对策略。

孩子会把家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否有地理上的距离,孩子始终和父母的心在一起。

特别是第三阶段的陪伴,需要学习和实践。10~18岁的孩子要进行精神的陪伴,在现实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应对策略,我们父母最擅长的是身体的陪伴,而最不擅长的是精神的陪伴,有时候我们会混在一起,我们会觉得陪孩子就是陪着他玩。7岁以后,要进行精神的陪伴、思想的陪伴。一个精神的境界也包括文化交流,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我们古代的文化和观点,让孩子从各种的书中吸收营养。

如果我们觉得精神的陪伴给不了那么多,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的习惯越早越好,所以跟孩子选书不要选那些毫不费力的漫画书,要选适合孩子实际的儿童版,我们要去选中国文化,中国儿童能读得懂的,越早的选择给他们越好。因为这些是我们父母可能做不到、说不出来的一些精神的养分。孩子能够通过文化当中的养分,也可以持续的起到对自己的心灵滋养的一个作用。

所以说我们在这三个阶段身体的陪伴,思想的陪伴和精神的陪伴尽量做好,甚至做的不错,孩子就会把家作为精神的寄托,无论是否有地理上的距离,他都会心感觉到温暖的家的陪伴。但是,如果我们前两个陪伴失败了,将会导致两个问题:

孩子对父母过于依恋,失去自我的思想和思考,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一点在我们当代的很多的孩子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家庭里面家里都是好几个人看一个孩子,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就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王子,我们谁也不能苦了孩子,我们穷了谁、都不能穷孩子,全家人来给到他支持。所有的人都太用力,参与感太强,反而导致孩子对所有的依赖心态,反正有人解决,所以他就会觉得总会有人替我来解决问题。所以孩子有可能失去独立,对他将来生存而又非常重要的能力,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时候,他的学习是直接受影响的。特别是理科的学习,需要极强的逻辑能力、反思能力,或者是通过知识的吸收,重新整合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在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孩子的心理基础,或者是说好学、学好了心理学,将直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以前不学的时候,想着只要请了家教,请了老师给孩子辅导辅导,他就自然好了。真正学习好的孩子,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孩子,他是要底层逻辑非常完善、心智和人格成熟、坚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志品质,而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心理学,学习家庭教育意识到的重要性,才能够科学的、系统的、教给孩子或者培养孩子。

第2个,前面两个阶段的陪伴,如果失败会导致孩子拒绝父母的思想,心理上抗拒、排斥父母,不认同。由对父母的否定、幻化到其他人和事物的抗拒、否定和偏执。凡是他看不惯的人,他就是抗拒,比较偏执,那么和这样的孩子打交道就会觉得很吃力很费劲,他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他只选择我自己喜欢的,我接受的,所以他的生活会过得很狭窄,他能看得惯的东西又有多少呢?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很多他看不惯的东西。如果他只能和他看得惯,能和他匹配的东西才能恰到好处的生活在一起,我们可想而知,未来会多么的艰辛,不能适应他的应该有很多很多。

真正的陪伴是在合适的阶段、给到合适的陪伴,让孩子收到和感受到。让爱流动,孩子才会被滋养,关系才会更和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