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献策,良言相劝
后来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秘书长),让他跟随自己出征合肥。当时合肥城久攻不下,张纮进计说:“古时围城,围三缺一,迷惑对方。现在围得这么密,攻又急,他们就会非常害怕,奋力死战,所以很难快速攻下来,反正现在敌军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包围,看看他们的变化。”
然而同会的人不同意,又正逢救援的骑兵赶到,多次在包围圈附近驰骋引战。
孙权想率领轻骑突袭敌人,张纮进谏说:“战争是凶险的。现在您年轻气盛,轻视强敌,三军将士无不寒心。斩将夺旗,威震敌军,是偏将的责任,不是主帅所干的事情。”
孙权采纳了张纮的建议,便没有亲自率军突袭。
劝广播殖,因时而动
才撤军没多久,第二年孙权又打算出兵北伐了。
张纮进谏说:“【擦鞋、仪式感、官腔】自古以来,帝受天命,皇灵辅佑,文德传扬,武昭勋绩。【转折、进谏】然而,征战要在合适的时机,才能有所建树。如今汉朝经历四百年未有的厄运,你要想完成扶助危难的功业,应该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
孙权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决定不发兵。
建计出都,卒于道途
张纮向孙权提建议,认为秣陵的风水非常好,可以用来作为首都,孙权认为他说得很好,然而当时没有执行。
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传授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
后来刘备领荆州牧,到京口来拜访孙权,在秣陵留宿,观察周围的地形,也劝孙权以此为都,孙权这才迁移到秣陵。
后来孙权令张纮回吴迎接家人,然而还在路上张纮就病逝了,享年六十多岁。临逝世前,张纮让儿子张靖留了一封书信给孙权——
【自古以来,有国、有家的人,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至于他们的治理,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
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不善于听取意见。
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
《易传》有言‘从善如登山,学坏如崩山’,是说学好不容易。
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凭借自然的趋势,掌握着驾御群臣的八柄权威,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而忠臣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说出逆耳的忠言,两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不合就会产生隔阂,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就会被假忠迷惑眼睛,贪恋小人的恩爱,于是贤愚混杂,长幼失序,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情关系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
故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在上者无偏颇错误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
您应当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锋芒,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
孙权看着这封遗书,悲痛得痛苦流涕。
文理意正,为世令器
张纮写的诗、赋、铭、诔十多篇。张纮看到一个柟榴枕(树瘤做的手工艺品),很喜欢它的纹路,为之作赋。陈琳在河北看了他的赋,拿出来到处给别人看:“这是我同乡的张子纲写的,大家看看。”
后来张纮看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应机论后,写信给陈琳,表达自己对他写的文章非常赞叹。
陈琳回答:“我在河北,与天下隔,这里写文章的人太少了,所以轻易的成为了第一,受到过分的赞誉,言过其实了。现在景兴在此,您和张子布(张昭)在彼,可以说我是小巫见大巫,没什么好神气的了。”
张纮喜欢文学,又善于书法,精通楷篆,和孔融写信。孔融回信说:“之前看到你手写的篆书。每次举篇看见你写的字,就会欣然独笑(无缘无故的姨母笑),就好像又看到了你一样。”
总督简评
张纮主要还是参谋,政务处理也好、治理也好,并没有表现出张昭这样的能力,主要是文学好、书法好、名气高、德行好,作为道德模范标杆。不能说吉祥物,提供参考建议还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