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去一位姐姐家,正赶上快递小哥送货,气喘吁吁地卸下整整两个大纸箱,嘴里不停嘟囔着:“这么沉!都是书啊?!真搞不懂,花这么多钱,买这么多书干嘛,可有什么用?”还带着满脸的不懈。姐姐陪着笑脸,忙不迭地解释:“电商年中促销,五折,趁着便宜多买了点。”小哥瞟了姐姐一眼,“这么多书,你要读啊?赶上促销,多买点衣服、食品之类的,多实用,也没这么沉!”姐姐随口应着,腼腆的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非常多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多买些时髦的服装、化妆品,时常做做美容、微整,闲时练练瑜伽、跳跳广场舞,才是正经,哪有那么多闲工夫看什么书啊!贾母不是说过嘛,女孩子读什么书啊,“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就连“杂学旁收”﹑“见多识广”的宝姐姐,不也教育林妹妹“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红还是第二。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对年轻女孩尚且如此要求,何况是人到中年的女子,读书便更是不合时宜,只能和无用二字相联了。

2
但读书真的就这样无用吗?知乎上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似乎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问题是这样滴:
“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但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有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3
记得梁文道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和mupeng的回答,异曲同工。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大都没有什么用。像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在灰黯时刻能拯救我们的,能安慰我们的力量,好像都没什么用。但是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值得我们不懈地去追求。故庄子曾曰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说得也就是此中的道理吧。

4
还记得摩西奶奶吗?她五十七岁刚开始学画画,八十岁时在纽约举办了个展,她清晰纯朴、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画作,像旋风一样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后她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她的质朴、诚实,以及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像是一股清新的溪流,滋润了多少几近干枯的心灵啊。
她说过,“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所以说,永远也不要怕晚,无论是读书还是我们想做的任何有兴趣的事,虽然人到中年,只要想开始,永远不会晚,只要能去做。

5
真心地欣赏那位爱读书的姐姐,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坚持走下去,终会成为我们喜欢的样子,不必太介意别人的眼光,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一片海里。在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行色匆匆低头赶路的年代,做一个偶然抬起头看看星空的人吧。正如三毛所写“但觉风过群山,花飞满天,内心安宁明净却又饱满”。
读书吧,世间风雅,莫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