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作者宋默 读书笔记 Day1-part1

弘一法师,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爱好广泛,中年时却突然弃绝红尘、遁入空门,大师为什么要放下这一切出家修行,只有大师知道,如果不放下,他就没有办法实现教化自己和世人的理想。

就如唯有放下手中的东西,才能够得到新的东西。其实,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邻里之间的纠纷,大到生死,你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其结局并没有什么变。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获了一份轻松和快乐,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辈子背着包袱过日子,不得快乐。那么,就让大师来教我们如何放下吧!

1. 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

2.无它求,无奢望,所以生命强大

现实中的我们忙忙碌碌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另一个新的欲望又会产生,永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因此,我们始终不得空闲,难以腾出时间修养身心。

3.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做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短期内见不到事情的效果,就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就是浮躁的表现。

人一浮躁,就会终日处在烦躁忙碌的状态中,长期下去,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神经紧张。浮躁还会使我们缺乏幸福感、缺少快乐,太过于计较得失。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

太浮躁了,不问自己做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成就,只一味算计自己的收入。做事情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结果,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耐心做下去,用不了多久,完成那未完的部分,成功便唾手可得。

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这也是不浮躁的一种表现。浮躁的人往往焦虑于当下的失败,而忽略了生活的质量和快乐。淡定而不浮躁的人,即使生活赐予他的是苦难与失败,他也仍然能够从容面对。

自古以来,真正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心定身安的人。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就像流水那样,遇到阻挡就绕过去,绕不过去,便积蓄水量,漫溢过去。能力有限时,如小溪水淙淙不绝;能力大时,便汇成江。只有摒弃浮躁心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4.安禅何必须山水

“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来,心境真的能够改变客观环境。保持清净心,就像你每天给花换水一样道理,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去掉变质的、不好的杂念,就可以了。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消除杂念,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白居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我们常常感觉到这个世界太复杂,烦恼太多,其实,如果我们不以烦恼为烦恼,自然也能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5.内心宁静,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

断食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者主要通过断食来提升心灵的境界。

人的身体并不需要餐餐吃饱,偶尔没有东西下肚,不但于人没有任何伤害,反而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如果身体没有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勉强进食,不但不能吸收,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往往会受情绪影响,人在疲倦或心情不佳、身体生病的时候,人体的分泌会与平时不一样,倘有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滞留肠胃,变成有毒物质。所以,我们在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的时候,吃完饭往往会觉得很难受。

“断食”是一种清净身体和欲望的办法,心清静了,人才能够看见本心的自我,才能够按照自我的样子去生活。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断食可以让头脑更清明。当然,常人很少用断食来保持头脑清醒。这是因为,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

-- 来自微信读书


通过阅读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到人只有心平气和,不贪不念,不骄不躁,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才能好好享受当下!用长远的眼光来衡量眼前的事情,用一声的追求来决定当下的行动。虽然未必能走出世俗的欲望,但通过读书能辨析方向,沉寂心灵,提升认知,修身养性,所以从今天起,少浮躁多读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