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思想—检视
从小到大,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接受了许多“应该”和理想,于是随之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正如书中所言,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即,可形象表示为“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参加运动会的经历,当时大家都认为我有耐力,擅长长跑,得过奖牌。因此全班推举我参加800米运动会,我自尊心强,又好面子,潜意识就开始作怪,认为我应该为班级拔得头筹。恰逢那次竞争对手比较厉害,都是校田径队的专业选手,所以我给自己的压力更大,跑下来,得了第四名,没有奖牌,看到大家也都是一脸无奈又安慰的样子。
所以,我跑完,大家面露难色(A),如果我认为是大家对我失望,班级没有得分(B),我会觉得很难受(C),但如果我认为大家是自身心情不好(B1),我会很中立的(C1)判断这次比赛失利的结果,大家其实没有关注这么多,只是恰好因为自己的烦心事而不舒服所以面露难色。
事实上,让我受苦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来源于我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因此,不同的B会造成不同的C,影响着我们不同的思想,心态。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算道理都懂,一个简单的ABC图又怎能轻易解决?
当我们检视我们的思想之后,我们得有足够的心去包容和接纳,我们得继续修炼,也许这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努力和等待,但我希望有一天,在我继续试着联结身体,臣服情绪之后,也能学会觉察和定静,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扰。
4身份认同—觉察
这是离真我最远的一层,这是离大多数的我们最近的一层。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而这世界,大部分人都在挤破了头往外看,生恐错过任何的声色犬马。”偶然看到荣格的这句话,又偶然读了导师推荐的书,于是便偶然理解了这句话些许。
我知道,当我们和真我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会失去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抓取一些东西来汲取我们的自我感,小我产生,它不断向外抓取,只为了加强它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苟延残喘的存活下去。这是小我的伎俩,在没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大家对外都带着面具,或大或小,这是小我与小我自我厮杀的战场。
身份认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发型,衣服,朋友,是否跟得上流行,是否赶得上潮流,是你自我认同的一个标杆。烫了一个最时尚的发型,穿了一身最昂贵华丽的衣服,自我感觉就不同了,背也挺的比较直,再又到中老年时期,房子,车子,婚姻,事业,孩子,都成为自我认同的标杆。其实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来不会教我们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可与肯定。
身份认同又被称为角色扮演,有的人扮演“成功的企业家”,以房产,车产作为谈论的资本,获得认同感,有的人扮演“美女帅哥”,以精致的五官和帅气的脸庞,获得认同感,还有的人也扮演“受害者”,以悲伤的故事,不美好的回忆,获得认同感……这些角色加强他们的自我感,然后别人才知道他们是谁。
但,我们扮演的越投入,越向外抓取,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认可越多,我们就会离我们的中心—“真我”越来越远,直到,某天自己也会忘记自己为何会变成现在的模样。
有时要放下无谓的身份认同很难,也许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扮演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属于你,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识破小我的诡计,需要反躬自省。因为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的事业,成就,家庭全都被席卷一空。
5 真我—爱,和平,喜悦
我想写到这里,上篇感想提出的问题“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已有答案。事实上,我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抵达真我这一层,因为你需要一层层剥开身份认同,思想,情绪,身体,才能抵达真我,但我们能做的是把真我百分之五的版图扩大。
永远记得,你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的表现,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理应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虚假的自我认同,找到我们最真实的爱,喜悦,和平。
“享受宁静和自然环境,通过沉思来治愈自己。”这是在扇贝单词里看到的一句话,送给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