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故都的秋》,谱曲“故都的秋”

秋之况味,最惹情伤。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写尽世人羁旅漂零之无限凄凉。虽则不事雕琢,却匠心独运;虽则简笔勾勒,却自然天成。所以,历来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今日再读郁达夫之《故都的秋》,更加体会到一种“秋士”之情怀!作为一个性格忧郁、历经人生磨难的文人,郁达夫把秋的清、秋的静、秋的悲凉融进了他自己的血液中,已然成为他情感的一种寄托。让人读后不由得心弛而神伤!
那皇城人海中的一处老院中的一椽破屋,那断壁腰中的枯藤蔓上的几朵或白或紫的牵牛花,那铺得满地的踏上去极柔软的槐树的落蕊,这满目的秋色呀!让人仿佛触摸到了古都历经繁华后的沦桑,饱读到了令人伤怀的文化记忆,体验到了生命旺盛时的精彩和落幕时的悲凉。
那碧天上偶尔掠过的驯鸽的飞声,那疏叶枯枝间时时响起的秋蝉的哀鸣,还有那斜桥影里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这秋声里的凉意如此地落寞,又如此地深沉,如平平仄仄的诗行的旋律,低缓流出,又幽幽地远去。
“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从郁达夫的哀叹中,咀嚼北国的清秋的深味,总会获得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突然想到文学审美中的“大雅即大俗”的观点,郁达夫笔下的这些故都秋之风物,都是人们视觉可见听觉可闻触觉可感的平常俗物,可都俗得朴素,俗得清淡,俗的简约,这分明就是不施粉黛、毫无造作的雅。
故都之秋,本色之秋,纯粹之秋。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道,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欣赏生命的悲凉之美,来谱一曲秋的诗篇。
师生同题翻版《故都的秋》之习作:
天净沙•故都的秋
柏莲华
秋叶秋雨秋风,
秋色秋味秋声,
秋意秋韵秋境。
秋凉尝尽,
秋士秋心秋情。

天净沙•故都的秋
柏莲华
皇城人海民家,
老院破屋浓茶,
落蕊鸣蝉闲话。
秋雨时下,
心凉更觉秋佳。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李杨
秋园衰草蓝花,
土虫灰瓦人家,
愁雨闲人凉话。
故都秋晚,
高天又见残霞。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李杨
破院枯草浓茶,
牵牛桐叶槐花,
鸣蝉冷雨闲话。
秋在谁家,
落魄人在京华。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刘雪莹
破院旧事浓茶,
残墙藤蔓蓝花,
落蕊哀蝉雨下。
斜桥影里,
闲人叹秋互答。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周昕蕊
敝屋破院浓茶,
碧天驯鸽树下,
疏草断壁蓝花。
北国秋色,
朴素更涵清雅。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孟祥鑫
椽屋碧天浓茶,
断壁枯草蓝花,
柿枣黄红竞佳。
斜桥树下,
闲人秋雨问答。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刘茜冉
皇城小院碧天,
高槐落蕊寒蝉,
秋雨闲人微叹。
秋凉日渐,
落寞人情何堪。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韩海涛
故都破院红枣,
断壁朝荣秋草,
阵雨凉风斜桥。
闲人轻叹,
饱尝秋味萧条。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韩玉玺
故都梧桐人家,
破屋旧院浓茶,
斜桥闲人互答。
古槐树下,
落蕊似花非花。

天净沙•故都的秋
高一七班 潘嘉宇
故都深秋人家,
破院旧椅凉茶,
清风荒草残花。
古槐树下,
落蕊知秋静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