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都去了哪儿?
开学头一天让学生在寒假旅游、观影分享、读书感想或者春节团聚几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3到5分钟的演讲,在新学期第一课上进行分享。探究课上,全班37个人,启发等待了好几分钟,上来了一个学生,支支吾吾不知道从何讲起。
去了哪里?泰国
那里看到啥?人妖
有什么感想吗?没有
知道什么是人妖吗?妈妈说有些男人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于是做了变性手术
对于为什么要做人妖有其他的原因探究吗?没有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无言以对。
剩下了35分钟,我给他们分享了寒假跟迎春花去广西探寻白头叶猴游学的前期准备的演讲视频和后期制作的PPT总结。
老师妙语连珠,学生瞠目结舌。
什么是真正的旅行?
同样的内容,迎春花在家里进行了试讲到学校进行了分享,被学校顺手评为特色寒假活动课程。我在教授的三个班级里播放了准备视频和分享ppt。共计两百人左右成为我们游学活动的分享受众,这其中,我和迎春花的收益是最大的。为啥?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为啥投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的收获更胜?因为这是一次基于学习的旅行。而其中的学习不是冠以学习之名的走马观花,而是如伯凡在文章中说到的多次制造“恐慌”打破均衡的局面,让队员一次又一次的构建和体验。
恐慌一:
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到白头叶猴的相关信息,并且小伙伴(孩子)大伙伴(父母)共同完成一份3到 5分钟的介绍白头叶猴的视频。
恐慌二:
全团分为两队,每队在小路准备的三个关于白头叶猴的研究课题中选择一个,通过几天的探究学习在结营式上分享。
恐慌三:
每队寻找一个秘密花园,观察其中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态,观察探究出现在花园里的各种动植物,两天后邀请另一队到秘密花园做客,向他们介绍这个花园。
恐慌四:
每个人抽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的自然名就是你在这次活动中要照顾的天使,在几天的活动中要给天使做三件事,但是不能让他知道。
恐慌五:(迎春花老师给的)
假期前一天去学校领书,聊天中迎春花告知老师要去广西游学,老师兴致很高,说刚好回来后有假期分享安排,让她做好准备。
五张“恐慌牌”打下来,从活动前几天到整个活动中,从个人到家庭到小队都处于恐慌的状态。
家庭的白头叶猴视频从跟迎春花构建问题,寻找答案,手绘思维导图,软件绘制再到最终拍摄前后“牵绊”了一周时间。
课题三选一的环节队长和副队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甚至迎春花还面红耳赤不舒服了一阵子;汇报的当天更是小队全员调动,画画的,写文的,演戏的每一个都极尽所能,十八般武艺全都耍出来。
秘密花园的寻找更是,午饭没有吃完就跑出去四处探索,想要找到一个对方不知道的动植物多样的秘密花园,找到了花园经常去看看,为了迎接做客的,准备介绍也花了不少功夫。
最具挑战性的是第四个任务要照顾自己的天使,还要神不知鬼不觉,对于本来是完全陌生的一群人来说难度太大。孩子们每天睡前都会想我给天使做了几件事,我还能给他最啥呢?个别孩子在接近任务结束事情还没做完的时候急的饭都吃不下。
当然,第五张牌最恐慌的是我,在还没正式开学的教师单位准备期,我躲在家里伴随我的“大姨妈”,在小路的网盘里,游学结识朋友的朋友圈里,自己的相册里穿行了4个小时,把整个游学活动几天里的十多个项目用ppt的方式呈现出来。
五张恐慌牌是具有挑战的四个假象物,摆在面前,你不得不调动你原有的知识,调入新的知识和体验,并且撕破嚼烂重新构建。这一种让所有参与者日有所系,夜有所思的学习方式,我们把他称为项目式学习(PBL)。
什么是PBL?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和传统式学习方法相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
在一个PBL当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提出问题(Propose),规划方案(Plan),解决问题(Execute)和评价和反思(Judge)。美国的ALTSCHOOL和HIGH TECH HIGH等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创新学校的典型,其中不乏项目式教学的成熟运用。
小路的这次游学从个别指标上看不完全符合项目式的标准,比如项目的提出选择计划和提出孩子们是被安排的是被动的。但其他环节安排上基本具备其特性,加上家长热情不低,孩子们好奇和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每个项目推进结题都非常完美和精彩。
项目式学习在家里以及在学校里都可以组织和展开。下面举例两个我熟知的案例。供大家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