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待孩子少一份期待,多一份欣赏那么亲子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寂静之道》中说,既然有缘成为一家人,就彼此珍惜、尊重,不要试图用贪爱去束缚对方,由爱生怨、由怨生恨,枉自荒废珍宝人生。
能成为一家人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是我们为人父母总是执着于孩子的学业,觉得只要他学习好怎么都行。仔细想想,孩子陪伴我们的时间根本没有多少,幼儿园前他与你是全天陪伴,上了幼儿园以后就是放学后和周末,中学以后是周末,高中是月末,大学是暑假寒假,工作以后只有春节。我们却在与孩子相处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消耗我们本该享受的亲情欢乐,去追求那执着单一的标准。学习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维护关系却只有那么几年。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一定是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说来惭愧,每次凶完孩子,自己也忍不住掉眼泪,我掉眼泪是因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这样对我。”孩子掉眼泪却是“妈妈对不起,我让你难过了。”光是这一点,足以证明孩子爱父母胜过父母爱他。
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去和孩子相处,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学习上我也不是要求孩子每次都考A+,考个B也行,这不代表什么。但是我注重她错题的原因,每次都跟她分析一下,再让她讲解给我听,我发现她脑袋很聪明,几乎都能讲出来,错题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粗心,大多数题目都是因为粗心或者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做错的。复盘到最后一定要以夸赞收尾,给她信心。
经过长久发现,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朝朝与暮暮,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她灌输这样的种子,学习是每天的必修课,就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并把它牢牢地锁在心中,还怕孩子不想主动学习吗?
现在,我对待孩子就是尽量不陪伴干预她的学习,给她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不代表我不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可能是一星期检查陪伴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同时也让她知道妈妈是在关注她的学习。无论检查结果如何,一定会以夸赞收尾。
希阿荣博堪布说,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从前我总喜欢掌控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身体累了、疲惫了我就靠喝咖啡来提神,感冒了头疼了我就要立马吃止疼药止疼,从来不愿意花费时间等待给它时间修复。对待自己如此更何况对待他人呢?我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就是忍不住,因为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凉子访谈录—生死之外无大事》。纪录片采访的是一个曾在德国留学实习的女心理咨询师。她从业心理咨询师行业以来见过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的病人身心非常痛苦,自残到全身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在德国精神病医院实习的那几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众生了”。所有人的痛苦各不相同,她面对病人永远是保持倾听,形容自己仿佛一块沼泽地,面对病人洪水猛兽般的情绪既不对抗也不围堵,就任由他们发泄出来,然后再慢慢吸收逼退。每天下班她必须去户外跑步消耗掉这些负面能量,而后又是新的开始。女心理咨询师在讲诉这一切的时候是那么的淡定从容,仿佛她从未见过那些苦难,她身上的优雅从容深深的吸引了我。生活中,我们肯定不会像她一样经历那么多负能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她身上“沼泽地”的精神。
从此以后,我遇到负能量便不再对抗,反而变得更轻松。身体累了就让它原地休息;感冒了就给它时间修复;面对他人与我的观点相冲突不再辩论;遇到孩子叛逆,观察其原由,倾听、理解,不再主观臆断。
虽为人父母,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承担子女的命运,健康养育孩子的前提条件一定是亲子关系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