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今天培训课上,老师再次提到这个概念,并举了形象生动的例子,非常有画面感的场景。这次特别有感触,摘抄资料详解、学习和备用。

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其特点是: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个体发展早期,这种地位尤显突出。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增进凝聚力。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的实质内容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900年出版《模仿律》一书,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其提出的模仿的定律是:

1.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喜欢模仿上层人士。

2.几何级数率 模仿一旦开始,便按几何级数增加,漫延迅速。时尚、瑶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的喜爱,总是优于外域文化。

二、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

暗示有三个环节,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二)暗示的分类

1.按信息来源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前者暗示信息来自他人,后者信息来自个体本人。

2.按暗示者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前者有明确目的,后者无明确目的。

3.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前者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间接施加影响。

4.按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 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威望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有关,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效果的客观因素。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往往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概念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

1.双向性 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即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发性 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接受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二)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式。

2.大众传媒的感染 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绪,而他人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原有情绪。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结果。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其性质取决于这些现象的效果及社会评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