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川粤水煮鱼的奥妙
月坛南街的十字路口,一家看似寻常的餐馆里,藏着让我记了半辈子的滋味。
赴约那日,北京的金秋正盛,银杏的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引路的老乡是位美食家,他熟络地与女老板寒暄,并极力推崇此间的水煮鱼,称其“最为地道”。
当那只硕大的陶盆端上桌时,便知此言非虚。滚烫的热油仍在暗涌,如同活物。辣椒与花椒的焦香、醇厚的油香,裹挟着鱼肉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激活了所有感官。夹起一片鱼肉,其色如玉,在红油的浸润下微微颤动。入口的瞬间,先是滑嫩,随即,麻与辣如同两道清晰的电流,在舌尖次第炸开——辣得酣畅却不觉燥热,麻得通透而毫无苦味。这复杂的滋味,竟让寻常的叙旧,吃出了围炉夜话般的酣畅与亲密。
我们赞叹其滑嫩,佩服其刀工,但总觉得,成就这绝妙滋味的,定有更深层的奥秘。
临别时,我向女老板道出疑惑。她莞尔一笑,透露了其中玄机:这店是川粤风味,后厨的奥秘,正在于那盆秘制红油。不仅用料不惜成本,更关键的是,粤菜师傅参与了熬制,特意加大了香茅草等岭南香料的份量。
我恍然大悟。原来,令我们叫绝的,并非地道的川味,而恰恰是这不地道的融合。是香茅草清冽的异域风情,柔化了巴蜀的刚猛,造就了这辣而不燥、麻而回甘的曼妙层次。这盆红油,是两种风土在烈火滚油中的握手言和。
踏着来时的银杏叶归去,沙沙声依旧,心境却不同。那缭绕的余香,仿佛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启示:最动人的滋味,或许正诞生于边界被打破的瞬间,诞生于勇敢的碰撞与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