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乡镇(街道)处于基层治理的最前沿,而一把手作为乡镇(街道)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其权力行使、履职表现等对基层治理有着深远影响。加强对乡镇(街道)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保障基层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规范权力运行,筑牢基层廉政防线
乡镇(街道)一把手在基层拥有广泛而重要的权力,涵盖了重大事项决策、干部人事任免、财政资金使用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就极易被滥用。部分一把手可能会凭借手中权力违规干预工程项目招投标,为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或者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优亲厚友,破坏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这种权力滥用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基层的政治生态。
加强对乡镇(街道)一把手的监督管理,能够为权力的运行设置“紧箍咒”。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如加强上级监督、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等,可以确保一把手的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运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维护基层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
推动政策落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乡镇(街道)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一把手作为基层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其履职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到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都离不开乡镇(街道)一把手的积极推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一把手可能存在履职不力、担当意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一些惠民政策在基层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有的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一把手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使得扶贫项目推进缓慢,贫困群众未能及时受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问责制度,激励一把手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各项政策在基层得到精准落实。通过监督促使一把手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
防范基层腐败,增强群众信任基础
基层腐败问题虽然涉及的金额可能相对较小,但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些乡镇(街道)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侵占集体资产、截留挪用惠农资金、在低保评定等民生领域搞权钱交易,这些行为让群众深恶痛绝。
强化对乡镇(街道)一把手的监督管理,能够从源头上防范基层腐败的发生。通过加强廉政教育、完善监督体系、加大惩处力度等措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当群众看到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身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就会增强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树立良好示范,引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把手作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的核心,其言行举止对整个干部队伍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一个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勇于担当的一把手,能够带动班子成员和基层干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相反,如果一把手自身存在问题,就可能带坏整个干部队伍的风气。
加强乡镇(街道)一把手监督管理,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推动政策落实、防范基层腐败和引领干部队伍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乡镇(街道)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确保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