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共公与晋文公

《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候人:金文侯和候是一个字。公、侯、伯、子、男,也称为诸侯,各国国君,曹是伯国。《诗·卫风》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卫国是侯国,其国君为侯人,估计这里借用这个典故。国君怎么会何戈与祋,这是候人做的事情,后世就产生了分歧。

何:即“荷”,肩负。祋:即殳(shū),兵器名,杖类。

彼:那,那些。其(jì):语助词。之子:君之子、侯之子、公之子,可以为男、也可为女,和后文季女相对应,估计为男子。之的本意出走、出奔。赤芾(fú):红色熟牛皮所制的蔽膝。

鹈(啼tí):水鸟名,即鹈鹕,食鱼。梁:鱼梁,即拦鱼坝。濡:湿。

服:朝服。

咮(zhòu):鸟嘴。

遂:行,往,传承。媾:(gòu):婚配、繁衍。从遗传来说,侯人之子应该似侯人,可是没有遗传侯人的德行。

荟(huì):草多。蔚(wèi):草高、茂盛。隮(jī):虹。

婉娈:形容女孩子娇好之词。季女:最小的女儿。

斯:劈、砍:斧以~之。

饥:荒年,五谷无收,没有收成的禾苗。

译文

国君侯人,荷戈扛殳。侯人之子,皮衣无数。

鹈鹕在梁,不湿其羽。侯人之子,不配其服。

鹈鹕在梁,不湿其嘴。侯人之子,不承其德。

草多草高,南山朝虹。温美小女,劈砍饥黍。

曹国族中长者为赋讽刺不务实的公子,忘记先辈的艰辛,不劳不动还不如一个小女子。

媾这个字的金文,是女字旁两只嘴对嘴。从这点来看,我们的古人非常理想主义、非常的浪漫。所以于老师讲捕鱼会联想到恋爱。

在前632年,重耳攻打曹国,围魏救赵之策,以退楚对宋的战事。他拘捕了曹共公,数落曹人的罪行,能列出来的罪行也不过如此,不用大夫僖负羁,而其它乘轩车的大夫有三百之众。如果这三百人中有一两个管仲,共公也不会落得由占卜官决定命运。

僖负羁,谁啊?用现代民粹的话来表达,曹奸。在前637年重耳过曹国,羁私下巴结重耳,给重耳送饭送壁。实质上造成了折损曹公。重耳数落,此时羁已经不为所用了。

《左传》是这么记载的。

在前636年,重耳上位后,翟国送归季隗和儿子,明确了季隗的生死。

《候人》的背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指向了曹共公时代。

此诗重点描绘之子的形象,兴起候人只是衬托之子的臭德行。

一种解读,候人辛劳、三百大夫不称其服。

一是指向共工,不负国君之责,奢侈,统治机构庞大,大夫也不称职。侯人都要为王奔劳,曹伯却指手划脚。气候不好,庄稼长得差,小女子也在劳作。(侯与候,同源)

一是指向重耳,流亡,还随从众多。

曹共公无礼重耳,历史是这样记载的,看重耳的生理缺陷。这属于好奇吧,不是多大的错误。我的猜测,国君对流亡者精神的践踏,训斥重耳无德行。

第一个解读的问题在哪里?描写了季女的美好,又说季女受饥挨饿。逻辑不通。

第三个解释,就是为重耳量身定制了,让重耳感到受辱,流亡公子风风光光,不称祖德,妻子却操持家务,拖家带口,忍受寂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